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多囊卵巢,你get到了吗
2024-06-07 10:59:59
作者:钟少云
作者单位:田东县人民医院
在这个信息爆炸、健康知识日益受到重视的时代,女性朋友们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升。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仍有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让许多女性感到困扰和迷茫。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本文将详细解析多囊卵巢的各个方面,让我们共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多囊卵巢的“真面目”

1.定义解析

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是一种最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之一。在临床上以雄激素过高的临床或生化表现、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改变为特征,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

2.症状大盘点

月经失调:这是多囊卵巢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排卵功能受到影响,女性的月经周期可能变得不规律,多表现为月经稀发(周期35天至6个月)或闭经,闭经前常有经量减少或月经稀发。也可以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或经期或经量无规律。

多毛与痤疮:是高雄激素血症最常见表现。出现不同程度多毛,以性毛为主,阴毛浓密且呈男性型倾向,延至肛周、腹股沟或腹中线,也有上唇细须或乳晕周围有长毛出现等,油脂性皮肤及痤疮常见,与体内雄激素积聚刺激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影响女性的外观和自信。

肥胖:50%以上患者肥胖(体重指数≥25Kg/m2),且常呈腹部肥胖型(腰围/臀围≥0.8)。肥胖与胰岛素抵抗、雄激素过多、游离睾酮比例增加及瘦素抵抗有关。 不孕:由于排卵功能障碍,多囊卵巢患者往往难以怀孕。这对于渴望拥有自己孩子的女性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黑棘皮症:阴唇、颈背部、腋下、乳房下和腹股沟等处皮肤皱褶部位出现灰褐色色素沉着,呈对称性、皮肤增厚,质地柔软。 二、探寻多囊卵巢的“前世今生”

要了解多囊卵巢的成因,我们首先需要探究其发病机制。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胰岛素抵抗和高雄激素血症是PCOS的关键发病机制。胰岛素抵抗意味着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和胰岛素过度分泌。高雄激素血症则指女性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异常升高,打破了正常的激素平衡。

除了发病机制外,多囊卵巢的发病还与多种风险因素有关。首先是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多囊卵巢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家族史的女性患病风险增加。其次是环境因素,如环境污染和化学物质暴露等,这些可能干扰女性的内分泌系统。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包括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等。

三、诊断之路,如何走?

诊断多囊卵巢综合症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其中,血液检查在诊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检测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如性激素6项、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医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多囊卵巢的风险。同时,超声检查也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手段。这种无创无痛的检查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卵巢的形态和结构变化,从而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四、打破多囊卵巢的“魔咒”

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首先,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治疗的基础。患者应保持合理的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并增加蔬果和全谷物的比例。此外,加强体育锻炼、保持适度体重也是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雄激素水平的重要措施。

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药物治疗方案。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和胰岛素增敏剂等。这些药物旨在调整月经周期、降低雄激素水平并改善胰岛素抵抗。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密切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和效果。

当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时,手术治疗可能成为一个选择。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卵巢楔形切除术。这种手术旨在减少卵巢内的囊肿数量并恢复卵巢功能。然而,手术治疗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治疗无效、盆腔粘连及卵巢功能低下等,故手术治疗并非首选方案,需谨慎选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五、预防与日常保健小贴士

预防多囊卵巢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合理饮食是预防多囊卵巢的重要一环,建议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并增加蔬果和全谷物的比例以维持身体健康;同时规律作息和适量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身体状况并降低患病风险。此外,对于已经确诊的多囊卵巢患者来说日常保健尤为重要:除了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外还应定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症状;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战胜疾病的关键所在。

六、结语:关爱自己从了解开始

通过本文对多囊卵巢综合症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对这一疾病有了更深入地了解。请记住关爱自己从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开始!如果您或身边的朋友疑似患有此疾病请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哦!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女性健康加油助力!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多囊卵巢综合症并非不可战胜的“魔鬼”,只要我们积极面对、科学治疗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就一定能够战胜它!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