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是踝关节损伤的俗称,指关节受到剧烈扭转,使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等出现损伤,轻者仅部分韧带纤维撕裂、重者可使韧带完全断裂或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质撕脱,甚至发生关节脱位。踝关节是下肢关节中单位面积受力最大的关节,在运动时,足踝承受的力量是人体重量的3~4倍,所以踝关节扭伤是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临床数据显示,有过踝关节扭伤的人在今后运动中再次扭伤的发生率为4~29%。如果早期没有得到正确治疗,有高达50%的患者后期将出现习惯性崴脚(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其中不少患者会因此出现关节软骨变性,最终进展为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出现严重的踝关节疼痛、畸形及功能丧失,进而影响生活质量。所以,在初次踝关节扭伤以后,一定要给予足够重视,最好能到医院的足踝外科专科就诊,让医生仔细检查,评估足踝损伤的具体情况。
了解踝关节
踝关节是下肢最精细、灵活的关节之一,其由胫距、腓距和下胫腓三个关节组成,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急性踝扭伤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其发生率占肌肉软组织损伤的首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损伤是最常累及的,约占踝关节韧带损伤的75%。踝关节稳定性由骨性结构和周围韧带结构所维持,内外踝可作为骨性阻挡对抗内外翻应力,同时由于距骨前宽后窄的特殊构造能够在踝关节背伸时阻挡距骨后移,因此,踝关节在跖屈时稳定性会变差。踝关节外侧韧带主要由外踝韧带复合体构成,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由于距腓前韧带在踝关节背伸状态下松弛、在跖屈时紧张,因此距腓前韧带在踝关节跖屈内翻是最容易受伤的,约占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 80%,而距腓前韧带合并跟腓韧带损伤约占20%左右;距腓后韧带是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中最宽厚的,一般不容易出现损伤。
常规检查方式
脚崴伤后到医院就诊,医生根据病史及体征一般可诊断韧带损伤,但不能判断损伤的程度。不同损伤程度治疗方法不同,早期准确诊断和判断韧带损伤程度对治愈踝关节损伤和恢复关节功能有重要意义。目前诊断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包括 X线检查、MRI成像和超声检查。
扭伤后,往往首选X线检查以排除骨折。然而,X线对于软组织损伤如距腓前韧带的识别能力有限,许多轻度至中度的韧带损伤可能在X线上显示为正常,导致漏诊或误诊。患者可能因此接受不适当的保守治疗,延误最佳康复时机。
MRI检查可用判断骨、软骨、韧带等损伤情况,但对于踝关节韧带而言,由于体位、韧带走行和韧带较短较薄的原因,使得韧带无法在同一切面上被完全扫描显示。并且价格昂贵不能动态观察,从而限制它们在临床上的使用。
高频超声经过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仅具有分辨率高、价格低廉、无创、可实时动态双侧对比探查等优点,还可任意切面扫查,按照韧带的走行清晰显示厚度、回声、连续性,确定损伤累及的范围和周边软组织情况;内翻应力位动态超声检查可评价韧带的功能状态,判断韧带损伤的类型和程度;因此逐渐成为踝关节韧带及软组织损伤的重要检查方法。
踝关节损伤超声表现
正常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连续走行的条状低回声带,两端附着于骨表面。根据韧带损伤的严重程度,在超声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损伤也分为三种类型。Ⅰ型(挫伤):韧带肿胀增厚,韧带纤维连续性好,结构完整,回声减低、不均;Ⅱ型(部分撕裂伤):韧带肿胀增厚,部分或连续性纤维中断或变细,动态扫查显示韧带张力下降,关节腔内可有或无积液;Ⅲ型损伤(完全撕裂伤):韧带连续性完全中断,断端回缩分离,动态扫查显示韧带张力消失,韧带周围软组织有血肿形成,踝关节腔有积液等。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超声分型的意义
目前对于Ⅰ度损伤多采用早期适当的活动、冷敷、抬高患肢等功能治疗的方法;对于Ⅱ度损伤多采用石膏外固定的治疗;对于Ⅲ度损伤的治疗争议较大,大部分人主张手术治疗。若能尽早明确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及分型就可以对患者及早的制定好合适的治疗方案,进行有效的治疗,对于避免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和日后发生的创伤性关节炎是很有帮助的。
小结
通过肌骨超声精准诊断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韧带损伤程度,医生能制定更为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轻度损伤可能仅需保守治疗,如佩戴适当的支具、进行物理疗法和渐进式康复训练;中重度损伤则可能需要手术干预。无论是保守还是手术治疗,肌骨超声均可用于术后跟踪评估,监测愈合进程,指导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