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视角及调护
2024-06-12 15:05:21
作者:米克然·萨塔尔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和调护方面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调护进行详细科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视角

1.病因病机。从中医角度来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阴虚燥热:糖尿病患者素体阴虚,加之病程日久,阴津亏损,燥热内生,上炎于目,导致视网膜病变。②肝肾不足: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生长发育;肝肾不足,则目失所养,导致视网膜病变。③气血瘀滞:糖尿病病程中,气滞血瘀,血脉不畅,导致视网膜瘀血,从而引发病变。

2.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的辨证理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分为不同的证型:①阴虚燥热型:主要表现为口干、咽干、视物模糊、眼红等;治疗以滋阴降火润燥为主。②肝肾阴虚型:表现为视力下降、夜盲、耳鸣、腰膝酸软等;治疗要以滋补肝肾,活血明目为主。③气阴两虚证型:患者表现为气短懒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咽干、自汗、五心烦热等。眼底可见斑点状出血点,视网膜出血或硬性渗出;治疗以益气养阴止血为主。④阴阳两虚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形寒肢冷、全身乏力、腰膝酸软、多饮多尿、五更泄泻等,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眼部检查可见新生血管,或可出现视网膜出血和玻璃体积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辨证论治

1.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清热润燥、养肝明目为主。可选用知母、黄精、天花粉、生地黄等清热生津、润燥降火的药材,以及枸杞子、菊花、蕤仁、女贞子等养肝益肾、明目止痛的药材;例如生脉散合杞菊地黄丸加减。

2.中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滋阴降火、活血化瘀为主。选用熟地黄、山萸肉、黄精、麦冬等滋阴补肾、降火止痛的药材,以及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药材;例如犀角地黄汤等。

3.晚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滋阴补肾、益气活血为主。选用鹿角胶、肉苁蓉、巴戟天、杜仲等滋阴补肾、强筋骨的药材,以及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等益气补血、活血通络的药材;例如止血散瘀明目汤。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调护

1.控制血糖水平。中医强调“治未病”,预防为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水平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关键;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物,合理饮食,定期监测血糖,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2.饮食调护。中医注重饮食调护,认为饮食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应选择低脂、低盐、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增加摄入富含维生素C、E、β-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等,有助于保护视网膜健康。日常可以饮用菊花山楂茶,取菊花3克,山楂15克,决明子10克代茶饮,可以很好的滋肝明目。

3.眼部保健。眼部保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用眼,定期做眼部按摩和眼保健操,以缓解眼部疲劳。例如:点按睛明穴、承泣穴、丝竹空穴等。

4.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措施,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睛明、四白、太阳、太溪等,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眼部血液循环,缓解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5.中药熏蒸。通过熏蒸眼部,使中药的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眼部组织,起到清热润燥、养肝明目、活血化瘀等作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中医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和调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和调护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后需要注意:本文只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认知进行简易科普,一旦出现明显病变应及时到内分泌科或眼科等相关科室接受专业的指导与治疗。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