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心肺复苏(CPR):生命急救的关键技能
2024-06-14 13:44:25
作者:袁英浩
作者单位:望都县中医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可能面临突发的紧急状况,其中心脏骤停是最为凶险的情况之一。当生命的律动戛然而止,每一秒的耽搁都可能意味着生的希望在渐渐消逝。心肺复苏(CPR),作为一项能够在关键时刻重启生命的关键技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向社会大众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我们能够共同构建起一道守护生命的坚实防线,让更多宝贵的生命得以延续。

心肺复苏为何能成为拯救生命的关键手段呢?当心脏骤停发生后,血液循环会瞬间停止,身体各器官将面临严重的缺血缺氧危机。心肺复苏中的胸外按压,通过有节奏地对胸部进行按压,能够人为地产生一种类似心脏收缩的作用,促使血液在血管内流动,为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提供一定的氧气和养分,延缓器官因缺血缺氧而遭受的不可逆转损伤。同时,开放气道可以确保呼吸道的畅通,避免因异物或气道堵塞而阻碍氧气的进入。而人工呼吸则直接将氧气送入患者肺部,进一步提高血液中的氧气含量,维持基本的气体交换,为后续的专业救援争取宝贵的时间。通过这些操作的协同配合,心肺复苏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暂时维持生命体征,为挽救生命创造机会。

当面对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紧急情况时,必须要按照操作步骤准确且迅速地执行。首先要判断周围环境安全,然后轻拍并呼喊患者以判断其意识,再通过贴近口鼻感受气流和观察胸部起伏判断呼吸,若无意识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即刻呼救并拨打急救电话以及获取附近的 AED(若有);接着找到两乳头连线中点进行胸外按压,将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只手重叠其上、手指交叉相扣,伸直双臂利用身体重力有节奏垂直向下按压,深度至少 5 厘米、频率 100-120 次/分钟;每按压 30 次后做 2 次人工呼吸,先使患者头部后仰、抬起下颏,清理口腔异物,再捏住鼻子用嘴覆盖患者嘴缓慢吹气,每次 1 秒以上并观察胸廓起伏;如此循环直至专业救援人员到来或有 AED 可用,过程中需保持冷静专注确保操作准确有效。熟练掌握这些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是为生命争取时间的重要保障。

在现实场景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对于儿童心肺复苏,需要注意与成人存在一些差异。在判断意识和呼吸时要更加仔细和轻柔。按压位置通常在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用单手或双手的掌根进行按压,按压深度约为胸部前后径的 1/3 到 1/2。人工呼吸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调整吹气的力度和量。而在面对老人心肺复苏时,要考虑到老人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和身体状况。按压时力度要适中,避免造成额外的损伤。同时,要密切观察老人在复苏过程中的反应,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操作方式。如果老人有假牙等,要及时取出以确保气道畅通。在进行人工呼吸时,也要注意观察老人的胸廓起伏情况,确保有效通气。无论是儿童还是老人的特殊情况,都需要我们在实施心肺复苏时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谨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复苏的效果和成功率。我们要以更加专业和细致的态度去应对不同群体的急救需求,为生命的守护增添更多的保障。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避免在危险环境中操作。准确判断患者的意识和呼吸状态,不能仅凭感觉轻易下结论。胸外按压的位置要准确,力度和频率要合适,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或力度不足影响效果。按压时要保证手掌根部始终与患者胸部接触,手臂保持垂直,不能弯曲。人工呼吸时要注意密封好患者的口鼻,避免漏气,但也不能过度用力导致气道损伤。每次吹气后要观察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以确认通气是否有效。在复苏过程中要持续观察患者反应,随时根据情况调整操作。如果有多人在场,应合理分工协作,提高效率。同时,要注意避免在复苏过程中造成其他意外伤害,如骨折等。如果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也不可掉以轻心,应持续观察其状态并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来。

心肺复苏不仅仅是一项急救技能,更是给予生命二次机会的伟大力量。它能在生死攸关的瞬间,成为那道照亮生命的曙光。掌握心肺复苏,就是为自己、为身边的人增添一份生命的保障。让我们呼吁全社会大众,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熟练这一关键技能,让更多的人具备拯救生命的能力。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生命保驾护航,让爱与希望在每一次的急救行动中传递和延续。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