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髋关节骨折的高危人群
2021-05-04 15:57:35
作者:赵瑞豪
作者单位:临城县人民医院

髋关节骨折,尤其是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中常见的严重骨折类型,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独立性产生深远影响。了解髋关节骨折的高危人群,有助于我们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骨折风险。以下是对髋关节骨折高危人群的详细科普。

一、年龄与性别因素

1. 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骨骼系统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骨密度降低,骨质变得疏松,抗损伤能力下降。因此,老年人成为髋关节骨折的主要高发人群。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骨折风险显著增加。

2. 性别差异

在髋关节骨折的发病率上,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这主要是由于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导致骨代谢失衡,加速骨质疏松的发生。而男性虽然雄激素分泌减少的速度较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骨密度也会逐渐降低,骨折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二、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髋关节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变得脆弱,即使在低能量的创伤下也容易发生骨折。以下因素可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1. 遗传因素

骨质疏松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病史的人,其患病风险较高。

2. 生活方式

缺乏运动、长期卧床、营养不良、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均可导致骨质疏松。

3. 疾病与药物

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以及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等,均可导致骨质疏松。

三、神经系统与平衡能力

神经系统的衰退和疾病可导致平衡能力变差,增加摔倒的风险,从而引发髋关节骨折。以下人群需特别注意:

1. 合并神经系统疾病

如脑梗死、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出现肢体力量不一致、无法控制双腿正常行走、平衡力差等情况,易发生摔倒。

2. 脊髓性损伤与腰椎疾病

合并有脊髓性损伤、腰椎退化、椎间盘突出的老人,常常伴随着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平衡力较差,也易发生摔倒。

四、外伤与意外事故

高能量创伤如跌倒、车祸等意外事故是导致髋关节骨折的另一重要原因。以下情况可增加外伤风险:

1. 居住环境

居住环境中存在安全隐患,如地面湿滑、光线不足、家具摆放不当等,均易导致老年人摔倒。

2. 外出活动

老年人外出活动时,如行走不稳、遇到障碍物或突发情况,也易发生摔倒。

五、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增加髋关节骨折的风险:

1. 营养不良与瘦弱

营养不良、特别瘦弱的老人,由于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缓冲装置,缺乏脂肪的保护,常常会因为轻微的摔倒就出现骨折。

2. 独居与缺乏照顾

独居老人由于缺乏及时的照顾和关注,一旦发生摔倒等意外情况,往往难以及时得到救治,从而增加骨折的风险和后果的严重性。

3. 忽视补钙与骨质疏松诊断

老年男性独居难以自理、骨质疏松诊断不足、不重视补钙的情况更加普遍,这也会增加髋部骨折的概率。

六、预防措施

针对髋关节骨折的高危人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来降低骨折风险:

1. 骨质疏松的防治

均衡饮食:增加富含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豆制品、鱼类、瘦肉等。

适量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增强骨骼强度和肌肉力量。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降钙素等。

2. 改善居住环境

防滑处理:保持地面干燥、清洁,避免使用光滑的地砖或地板。

光线充足:确保室内光线充足,避免在昏暗的环境中行走。

家具摆放:合理摆放家具,避免在通道上摆放障碍物。

3. 增强平衡能力

锻炼平衡感: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闭眼行走等,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使用辅助器具:对于平衡能力较差的老人,可使用助行器、拐杖等辅助器具以减少摔倒的风险。

4. 定期健康检查

骨密度检测: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了解骨骼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神经系统检查:对于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老人,应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以评估其平衡能力和摔倒风险。

5. 普及健康知识

加强宣传:通过媒体、社区讲座等方式普及髋关节骨折的预防知识,提高老年人的自我防护意识。

家庭关爱:家庭成员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总之,髋关节骨折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外伤与意外事故高风险人群等。通过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髋关节骨折的风险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