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的抵抗力差,易受各类致病菌的威胁,特别是在季候变化、气温骤降、传染病高发时期,儿科常会人满为患。在护理患儿时,患儿不配合的问题时有发生,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自控能力都比较差,也非常害怕医院的环境,且如果一个患儿哭闹,还可带动其他患儿一同哭闹,使护理人员和家长们都非常头痛,医护工作也难以有效开展。基于此,以下就针对患儿不配合的问题,分享一些技巧。
6岁以下患儿
6岁以前,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弱,也没有太强的逻辑思维,还不能完整地理解抽象的东西,也不能有效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还不能够与外部进行充分的交流。所以对于6岁以前的患儿,更多的是使用一些非言语的方法,以肢体语言位置,以及五官表情、眼神、神态变化等。又因为孩子比成人更敏感、胆小,处在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很容易引起孩子的焦虑、害怕,不能很好地开展医护工作,这就会降低最后的疗效。因此,要尽量减轻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害怕心理,可进行适当的病房布置,保持舒适的温度和湿度,还可以在房间的墙壁上挂上一些漫画,让孩子们感到舒服。其次,护理人员的仪容仪表也很重要,护理人员应该端庄大方,衣着要干净得体,坐姿要自然优雅。护士最好不要穿白大褂,会导致小儿害怕,儿科护士可以换成粉红色的护士装。在进行护理时,采用蹲下的姿势,和孩子的视线处于一个水平面,并且亲切地抚摸孩子,减少其恐惧感。通过以上非言语的护理方式,可以让儿童感受到安全与信赖,要善于运用“双眼”去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和动作,以此来揣摩患儿的心理状态,在患儿感到恐惧时,家长也要配合护理人员,让患儿能够看到家长,这样患儿能够觉得安心。
6岁及以上患儿
6岁以后,孩子就可以运用比较基本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了。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把握好时机,积极地和儿童交谈,说话的时候,要用孩子都能理解的语言词汇,同时要多说一些启发性、教育性和鼓励性的话。鼓励患儿表达自己的身体感受和心理状态,父母及护理人员要仔细聆听,不要随便打断。在交谈中,要把握好自己的语言技能,要注重自己说的话有亲和力,不能过于严厉,说话的速度也不能过快,可以有一定的顿挫和声调,让患儿感到亲切,使语言充满感情、朴实真诚、吐字清楚。
如果病房中常有多个患儿,可以激励患儿说“比比谁更勇敢”、“比比谁不会哭”、“比比谁更听话”等,如果没有其他患儿,就可以播放小视频,或是用语言描述一个打针吃药不哭闹的孩子,让患儿和视频里的小朋友比比谁更勇敢。可以给他们一些小礼物,告诉他们,如果他们能够勇敢地配合医护工作,就可以得到小礼物。但要注意如果许诺了患儿,如承诺患儿不哭闹会给小奖品,那么就要遵守承诺,否则会影响后续的医护工作。
借助道具或游戏
患儿刚被送进医院的时候,会对新的环境有一种警惕心理,不愿意把自己的许多想法告诉护士,所以,在这个时候就应该表现得亲切一些,可以让患儿看动画片、漫画,让孩子慢慢地感到轻松,拉近和患儿的关系。还可以利用游戏方法,常见的有体育游戏、角色扮演游戏、音乐游戏等,这些都能拉近和患儿的距离、消除患儿的恐惧感。也可以借助一些道具,如卡通图片、玩偶等,这些道具可以吸引患儿注意力,可通过分散注意力的方式缓解患儿的痛感,减少对医护工作的抵抗。
总之,小儿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患儿不能主动配合的问题非常棘手,这需要护理人员和家长一同配合,在具体的工作中也有一定随机性,如有的患儿胆小怯懦、有的患儿哭闹严重,会严重抵抗护理工作,这就需要结合不同患儿的不同情况,调整护理方式。且家长也要主动配合,因为家长更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可以和护理人员反映孩子的脾气、性格,这样护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可以有的放矢,使工作更具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