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医疗环境中,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被细菌、真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感染的情况。这些感染通常在患者住院期间或手术操作后发生,但也可能在门诊就诊或其他医疗接触中出现。院内感染也被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卫生保健关联感染。
院内感染通常由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血液传播和医疗器械等。多种因素可能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如手术操作、使用医疗设备、长期住院、免疫抑制等。为了减少院内感染的风险,医疗机构应实施严格的感染控制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加强手卫生、消毒和清洁工作、合理使用抗生素、隔离患者、培训医护人员等。同时,患者和家属也有责任积极参与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遵守医嘱,保持个人卫生习惯。
2.常见的院内感染来源
院内感染可以从多种来源引起,包括手术切口、导尿管、呼吸道装置等。这些来源与院内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①手术切口
手术切口是院内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皮肤被切开,细菌可以进入切口并引发感染。手术切口感染可导致创口红肿、渗液、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②导尿管
导尿管是院内感染的常见来源之一。尿路感染是导尿管插管患者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导尿管插入后,细菌可以通过导尿管进入患者的膀胱,引起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可能导致尿频、尿急、尿痛和发热等症状。
③呼吸道装置
呼吸道装置,如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管,是院内感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这些装置穿过口腔或鼻腔进入气管,将患者与外界环境相连,因此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可能引起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
3.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策略
①手卫生
正确洗手是预防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通过适当的洗手方法和频率,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在手部表面的存活和传播,减少感染的风险。
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处理体液、进行手术前后等工作时,应严格遵守正确洗手的步骤和方法。医护人员应经常洗手,并在必要时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患者:患者也需要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特别是在接触自己的伤口、处理药物、进食之前等情况下。
②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正确佩戴和脱下个人防护装备是预防细菌感染的重要步骤之一。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普通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必须正确佩戴和脱下个人防护装备,以保护自身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③清洁和消毒
定期清洁和消毒医疗设备、器械和表面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正确的清洁和消毒可以有效地去除或杀灭潜在的病原体,以减少细菌传播的风险。以下是正确的清洁和消毒方法的详细步骤:
(1)清洁。根据设备或器械的特点和使用说明书,选择适合的清洁剂。使用温水将设备或器械浸泡或冲洗,以去除可见的污垢和残留物。(2)消毒。在清洁后,将设备或器械放入合适的容器中,以便进行消毒处理。根据设备或器械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如酒精、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按照消毒剂的说明书或医疗机构的指导,正确配制和使用消毒液。将设备或器械浸泡在消毒液中,确保所有表面都被液体覆盖,并按照建议的时间进行消毒。注意避免交叉污染。(3)冲洗和干燥。在消毒结束后,用清水彻底冲洗设备或器械,以去除残留的消毒剂。使用干净的纸巾、无纺布或空气吹干等方法将设备或器械彻底擦干,避免细菌在潮湿环境中滋生。
④避免交叉感染
交叉感染是指病原体在患者之间或从环境传播的现象。在医疗机构中,交叉感染是指患者通过与其他患者、医护人员或环境接触而感染病原体。这种感染方式可能导致严重的院内感染,并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甚至死亡的风险。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在医疗机构中采取以下措施非常重要:
隔离措施:将感染源与其他患者隔离,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这可以包括单人房间隔离、使用个别防护措施(如手套、口罩)以及限制访客等;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或确保在不同患者之间进行彻底消毒和清洁,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手卫生:医护人员和患者都应遵循正确的手卫生程序,包括正确洗手、使用洗手液或免洗手液,并在特定情况下佩戴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