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麻醉的临床应用就是麻醉医生在进行手术前给患者打一针麻药,让患者在手术过程当中一觉睡过去就好了。但实际上麻醉的临床应用并没有这么简单,也不是让患者“睡一觉”。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本文一起来了解一下麻醉的临床应用究竟是什么吧!
麻醉究竟是什么?
麻醉在临床医学上来说是指应用某种麻醉药物或者麻醉方法暂时是患者从清醒的状态进入到意识丧失或者意识存在,但对于痛觉无知的状态当中,其能够有效的为诊断或者手术以及其他治疗操作提供相应的支持。麻醉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较为广泛,按照使用药物的途径和作用的部位可以大致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大类。其中全身麻醉又常被称为全麻,是指将麻醉药物作用于人的中枢某些部位,让患者可以进入到意识丧失的状态,而局部麻醉则主要作用于患者的脊髓某个阶段或者外周神经,主要是使患者对于某些部位的疼痛暂时没有知觉。
麻醉的临床应用类型
麻醉的临床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可以分为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具体如下:
其中局部麻醉主要是指让患者在神志清醒的状态下,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于身体的局部,使某一部位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暂时得到阻滞,尤其是使运动神经传导处于被阻滞状态。这种麻醉方式更加适用于创伤较小的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较大、并发症较小等等优势。一般这种麻醉在临床上的应用经常应用于肢体损伤、牙科手术等等方面。
全身麻醉主要是指由吸入、静脉注射、静吸复合等等方式,让麻醉药物进入到体内时,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达到意识消失并且周身无疼痛的状态,以此方便手术的展开。全身麻醉过程中,患者会失去知觉和痛觉,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手术,具有较高的舒适度。但同时全身麻醉的用药更复杂,对于麻醉监测的要求更高。通常情况下,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全身麻醉主要用于各种复杂的手术或者介入治疗。
麻醉的临床应用过程
麻醉的临床应用主要可以分为麻醉前准备、麻醉期间监测、麻醉后苏醒这几个部分。麻醉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了解患者的病情来,根据所需要进行的手术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估,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选择最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麻醉期间的监测主要是使患者能在无痛、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完成麻醉手术,为手术的进行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主要的监测内容包括呼吸监测、循环监测、水电解质监测和体温监测等等。麻醉后的苏醒则需要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手术做好相应的麻醉后处理,并对患者进行连续监测,防止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在麻醉后还要做好麻醉后随访和总结记录。
关于麻醉临床应用的常见小知识
1.麻醉安全吗?在麻醉过程中也需要用到麻醉药物,任何一种药物都有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对于全身麻醉的患者来说,在手术结束后常常会感到一些轻微的不适感,例如肌肉疼痛或者倦怠、声音沙哑和喉咙痛等,但这些感受休息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完全消失。虽然使用大剂量的麻醉药物确实会对于人的神经系统造成伤害,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当前临床上已经能正确应用麻醉药物,控制麻醉药物处于安全的使用剂量中,不论是全身麻醉还是局部麻醉,在临床应用中都是十分成熟的麻醉方式了。
2.做完麻醉之后会不会变傻?很多人在需要进行麻醉,尤其是全身麻醉的时候和孕产妇需要麻醉的时候,总是担心麻醉之后人会不会变傻。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需要担心的。在手术麻醉之后,麻醉药物会逐渐被人体排出,最终由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排出体外,不会长期停留在人的身体中。并且由于对麻醉剂量的控制,其对神经系统也不会造成损害。很多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解,是由于在全身麻醉的术后很容易存在短暂的认知障碍,这是由于患者正处于苏醒阶段,麻醉药物并没有完全排出体外,不代表麻醉药物对于人体造成了损害。并且在苏醒阶段,患者存在一定的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等等问题,属于较为正常的现象,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患者基本能逐渐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