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爆表升高,手足口病也进入流行高发期。据国家疾控2024年法定传染病公开数据统计,仅今年4月全国的手足口患儿报告病例就达到了10.2万人,是同年3月的5倍之多,更是远远超过去年同期的1.8万例。四川地区增长更为明显,2024年1月1日至4月30日四川省共报告8345例病例,为去年同期的近4倍。分析整体数据,今年的手足口整体流行强度很可能明显高于去年。每年的6~7月往往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如何预防控制手足口病尤为重要。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手足口病潜伏期通常为3~5天,最长可达10天,此时病毒在患儿体内大量繁殖,潜伏期后是前驱期,患儿开始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疼食欲降低等,之后便会在手、足、口周围出现皮疹,多为粟粒样斑丘或水痘或玫瑰色斑疹,周围有红晕,往往在手心或脚心,且一般为对称性出疹,较少见于单侧。此病程一般为7~10天。一旦有类似症状请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这里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手足口病都会有发热的表现,如果孩子仅仅是食欲不振,口腔,手、足、肛周出现疱疹,即使只有少量的几个,也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避免重症发生。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过去曾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要病原。但随着疫苗的普及,这一情况有所变化。据中疾最新研究文章显示:全国监测结果发现,柯萨奇病毒A6型(CoxA6)已成为导致我国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主要型别。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健康的孩子正好吸入了病毒,就会导致得病;另外病毒也可通过消化道也就是粪口途径传播,当健康的孩子经口摄入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也会导致患病。同时,病毒还可以通过被污染的物体和表面传播即接触传播。
如何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者也。”也就是说治病的最上等方法就是还没有等疾病发生的时候就加以干涉,让疾病无从发生。记住这几点远离手足口病,让我们从源头上切断疾病:勤洗手来常通风,不喝生水吃熟食,多晒太阳多消毒,增强免疫远离病患,不凑热闹接种疫苗。
如果孩子感染了手足口病家长也不必惊慌,手足口病分为轻症和重症,绝大多数患儿都是轻症,通常在5~7天自行缓解,仅少部分手足口病发展为重症。及时就医对症治疗的同时家长应为患儿准备清淡的饮食,因口腔内的疱疹会使患儿疼痛,拒食,最好给予患儿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餐后可以用温水或者生理盐水漱口,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避免重复感染。另外家长应剪短患儿的指甲,避免患儿抓破皮疹,致使皮肤破裂,同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此外居家治疗的患儿应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免交叉感染:患儿的衣物应进行晾晒或消毒,粪便也需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