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是医疗领域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其所指的是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将药物输入到人体中,从而让药物迅速发挥作用的治疗措施。但是输液并非是简单的“打点滴”,在输液的背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增强对科学输液的了解和认识。
输液的禁忌症和并发症
要保证输液的科学性,避免患者因为输液而导致病情的加重或者是健康乃至安全受到威胁,则需要对输液的各类禁忌症进行了解,防止输液本身对患者带来伤害。常见的输液禁忌症主要包括心功能不全、心衰的患者,输液本身会将额外的液体输入到身体之中,这一操作将会导致人体的血容量增加。对于心功能不全或者是心衰的个体来说,他们的心脏泵血能力已经降低,而血容量增加则势必导致其心脏负担的增加。特别是心衰病人,由于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输入过多的液体会导致病情恶化,可能出现急性左心衰等严重后果。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即使需要输液也必须严格控制输液的量,以避免对患者的循环量形成过大的影响。其次,对于存在局部感染的患者,也不应当在其感染或炎症部位进行输液,因为该过程中将可能导致细菌和炎症因子进入到血液循环,带来较高的全身感染风险。
那么输液可能造成哪些并发症呢?实际上输液带来的并发症较为多样,感染、静脉炎、药物反应、药物外渗等都是该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现象。首先如果相关人员在输液操作之中并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将很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局部或者全身感染。同时在输液过程中,如果患者需要长期输液或需要进行刺激性药物的输入,则可能导致无菌性炎症发生,导致患者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可能对一些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引发皮疹、瘙痒等症状,这种情况即是输液带来的药物反应问题。最后,如果在输液过程中穿刺不当或针头出现移位的现象,则将带来药物外渗现象,由于一些药物对于组织具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因此可能带来组织的损伤。
如何保证输液安全?
要确保安全,则首先应当科学看待输液治疗,输液本身并非是万能的治疗方式,同时也不应作为疾病治疗的首选策略。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采取口服药物治疗,往往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治疗效果,且风险更低,所以在选择治疗方式的时候,最好只针对适合输液的患者采取输液治疗。而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则有必要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工作,让患者可以充分地了解到输液的利弊,并配合医生所选择的治疗方案来实现治疗。
当患者最终的治疗方式为输液,那么在操作过程中护士还需要引导患者对治疗工作进行充分配合。首先需要让患者保持相对安静,避免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体位的改变或者是剧烈运动等现象,这些情况将造成针头的移位,从而带来药物外渗的风险。同时患者还需要对自身输液过程中的身体情况进行注意,如果我们在输液的时候出现任何不适的感受,那么都应当立刻通知医护人员,并配合其解决相应的问题。其次,输液过程中需要充分地保护好穿刺部位,避免对相关部位进行触碰,因为不当的触碰将可能导致穿刺部位的污染,从而增加我们出现不良事件的风险。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在为患者提供输液服务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保障自身和患者的安全与健康。穿刺过程中则应当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血管,熟练掌握穿刺技巧,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在结束输液后,我们应按照护士的指导,对穿刺点进行数分钟的按压,以避免对应部位出血和血肿的发生。
综上所述,科学输液是守护生命之源的重要手段。通过了解输液的目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注意事项以及风险与并发症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确保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建议,科学看待输液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