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慢性肾小球肾炎如何治疗
2024-06-19 14:33:54
作者:董娟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中心医院

慢性肾小球肾炎又被称为慢性肾炎,该病症相对于急性肾炎来说,其临床表现包含蛋白尿、血尿、高血压、身体水肿等,并且病症的发病方式具有极大的差异性,病变十分缓慢,一旦患者患有该病症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如果不能及时治疗,病症会逐渐恶化发展为慢性肾衰竭。该病症的病理、病因、临床表现与其他肾脏疾病具有明显不同,并且疾病的身体外部表现呈现出多元化,常见病理主要包含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如果病症发展至后期,以上不同类型的病理变化都会转化成不同程度的肾脏萎缩、肾小球硬化、肾皮质变薄,甚至是影响肾功能,所以医生和患者都要加以重视,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避免病情恶化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

慢性肾小球肾炎一种由于多病因造成的,以慢性肾小球肾病变为主的疾病,但是该病症的病因大多数不明,根据相关医学研究表示,该病因与链球菌感染无明确关系,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至少有15%~20%的患者病症是由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变而来的,除此之外,大多数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无急性肾炎病史,所以目前许多医学研究者认为,该病症与急性肾炎无明确关联,可能是由各种细菌、病毒等物质感染,或者患者身体免疫机制受到炎症破坏引起病症。

1.普通型:普通型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相对比较常见,病情稳定,患者患有该病症后,大多数表现为中度或者轻度的身体水肿、高血压以及肾功能损坏,病理检查后发现患者患有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

2.肾病性大量蛋白尿:此种类型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症,除了具有普通型的身体表现以外,大多数患者还会表现出肾病种类的蛋白尿,其身体症状通常表现为微小病变肾病,膜增生性肾炎等。

3.高血压型:高血压类型的肾炎,除了普通型的基础表现以外,还会出现持续性血压增高的身体表现,尤其是舒张压会出现大幅度持续性增高,并伴有眼底视网膜动脉狭窄,静脉交叉等相关现象,少数患者甚至会出现身体出血。

4.混合型:混合型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在临床表现上不仅出现肾病类的表现,还会有高血压类型的表现,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肾脏功能减退现象。

5.急性发作型:急性发作型通常出现在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或者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该病症主要由于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经过短暂的潜伏期后,身体会出现类似于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经过休息和病症治疗后,患者各种身体指数会恢复稳定状态,但是该病症如果反复多次出现,会导致患者肾功能快速减退,甚至出现尿毒症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要点

1.药物治疗:如果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其身体症状不明显,病症不严重,可以选择药物保守治疗,目前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物种类相对较多,主要包含糖皮质激素、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但是不同的治疗药物要根据不同的病症特点科学选择,所以患者要结合自身的具体病情。如果患者病情较轻,并且肾功能损坏不严重,则可以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细胞药物;如果患者的病情过于严重,则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控制体内纤维蛋白的构成,但是该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稳定,需要医生定期检查患者身体变化。

2.肾脏移植:如果患者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症已经到达了晚期,身体的肾脏功能受到严重损坏,并且肾脏出现结构性萎缩的情况,则需要考虑肾脏移植的治疗方法,但是此种治疗方法的经济要求较高,并且还需要寻找到适配的肾脏,其治疗难度相对较大,但是相对于其他治疗方式来说,肾脏移植的存活率和成功率普遍较高。

3.透析治疗:患者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程过于严重,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寻找到适合的肾脏进行移植,为了保证病症治疗效果,可以选择透析治疗法,相比其他治疗方式来说,所谓的透析治疗法主要是,降低患者血液内的尿素以及肌酐等代谢物质,达到病症治疗的效果,但是此种治疗方法对于患者身体素质和技术要求高,对此,患者如果选择此种方法进行病症治疗,要尽可能选择比较权威的医疗机构,避免由于治疗方式不科学,对身体造成二次伤害。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