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医解读脾胃病:根源与调理之法
2024-06-19 14:40:37
作者:张光乾
作者单位:新泰市张光乾中医诊所

脾胃,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身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脾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深入理解脾胃病的根源以及掌握合理的调理之法,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深远意义。

脾胃病的根源剖析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气血精微物质,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处;胃主受纳腐熟,接纳和初步消化食物。脾胃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一旦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引发一系列病症。

脾胃病的根源往往是多方面的。首先,饮食不节是常见的诱发因素。过度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饥饱无常,都会损伤脾胃。例如,生冷食物易伤脾阳,导致脾失健运,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而油腻食物则可能阻碍脾胃运化,形成痰湿。其次,情志失调也会影响脾胃功能。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横逆犯脾,引起脾胃不和,出现胃脘胀满、疼痛、呃逆等表现。再者,劳逸失度也不可忽视。过度劳累会耗伤脾气,而过度安逸则可能使脾胃气机呆滞。此外,外感六淫之邪,尤其是寒湿之邪侵犯脾胃,也会引发脾胃病。

中医调理脾胃病之法

首先是中药调理。中医依据脾胃病的不同证型来精准用药。对于脾胃虚寒者,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方剂犹如暖阳,能温中健脾,改善因虚寒引发的腹痛、泄泻等症状。而对于脾胃湿热的情况,连朴饮等中药能发挥清热化湿的功效,有效缓解脘腹痞满、舌苔黄腻等表现。像白术,其性温而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效,能助力脾胃运化;茯苓则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帮助脾胃排出多余的湿气,使脾胃功能得以正常运转;山药更是药食同源的佳品,既能补脾养胃,又可生津益肺,对脾胃起到很好的滋养作用。

针灸在脾胃病的调理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精确刺激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位,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刺激该穴位可以和胃健脾、降逆利水;足三里穴是保健要穴,针刺它能生发胃气、燥化脾湿;脾俞穴可健脾和胃、利湿升清;胃俞穴则能和胃健脾、理中降逆。这些穴位的协同作用,能有效地改善脾胃的功能状态,减轻脾胃病的不适症状。

食疗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法。日常饮食应优先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对脾胃的伤害。山药就是健脾益胃的良好食材,其制成的山药粥,口感软糯,既能健脾补肺,又能益肾固精。莲子也是一味良药,用其熬制的莲子汤,养心安神的同时还能健脾止泻。此外,还有芡实,可益肾固精、补脾止泻;大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这些食物通过日常的食用,潜移默化地滋养着脾胃。

艾灸的温热力量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来说是莫大的福音。将艾绒点燃后放置于特定穴位上方,让温热之气缓缓渗透,温通经脉,温暖脾胃,可有效驱散脾胃内的虚寒之气,缓解因虚寒导致的疼痛、胀满等不适。

此外,推拿按摩也是一种辅助调理手段。通过对腹部、背部等相关部位进行适度的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同时,配合一些具有健脾养胃功效的功法练习,如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一式,能进一步增强脾胃的活力。

调理脾胃病的注意事项

在调理脾胃病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持之以恒,脾胃的调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期望一蹴而就。二是要因人而异,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调理方法。三是要综合调理,不能单纯依靠某一种方法,而应结合中药、针灸、食疗、生活习惯等多方面进行。

总之,中医对于脾胃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调理经验。通过了解其根源,掌握正确的调理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呵护脾胃健康,预防和治疗脾胃病,提高生活质量。在面对脾胃病时,不妨尝试中医的方法,让古老的智慧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