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哮喘的防治与管理
2020-09-25 15:22:49
作者:李君琼
作者单位:行唐县中医医院内一科

哮喘,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防治与管理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以下将从哮喘的定义、症状、病因、防治方法以及管理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科普。

一、哮喘的定义与症状

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其特征是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对多种刺激呈现的高反应性、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以及随病程延长而导致的气道结构改变(即气道重塑)。哮喘患者常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这些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二、哮喘的病因

哮喘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方面。遗传因素在哮喘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许多哮喘患者都有家族病史。环境因素则包括室内变应原(如尘螨、宠物毛发、蟑螂等)、室外变应原(如花粉、草粉等)、职业性变应原(如油漆、活性染料等)、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牛奶等)、药物(如阿司匹林、抗生素等)以及非变应原性因素(如大气污染、吸烟、运动、肥胖等)。

三、哮喘的防治方法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哮喘防治的核心措施。常用的哮喘控制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白三烯调节剂、缓释茶碱、色甘酸钠等。这些药物能够减轻气道炎症、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气道高反应性,从而有效控制哮喘症状、预防发作,并改善肺功能。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药物副作用。

2. 触发因素管理

确定并避免个人哮喘的触发因素是防治哮喘的重要措施。患者应对自己的病情和诱发因素有充分的了解,尽量避免接触室内外过敏原、空气污染物、冷空气和感染等触发因素。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清洁床上用品和家具,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在易过敏的季节应佩戴口罩,以减少吸入过敏原的风险。

3. 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哮喘防治的重要基础。患者应保持均衡的饮食,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避免过多摄入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同时,应适量运动以提高身体抵抗力,但应避免过度剧烈运动以免诱发哮喘发作。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此外,戒烟和避免二手烟暴露也是预防哮喘的重要措施。

4. 定期监测和随访

定期监测和随访是评估哮喘控制程度和调整治疗方案的关键。患者应定期测量峰流速和呼气峰流率等肺功能指标,以评估哮喘控制情况。同时,应定期就医进行随访,向医生报告病情变化和药物使用情况,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随访过程中,患者还应接受哮喘教育,了解病情、药物使用方法和哮喘自我管理技巧。

四、哮喘的管理策略

1. 药物治疗管理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哮喘控制药物,不得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在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后,应及时漱口以减少局部不良反应。患者应随身携带扩张支气管的气雾剂,以备哮喘发作时紧急使用。同时,患者还应注意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2. 心理管理

哮喘患者常因病情反复发作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哮喘症状。因此,患者应注意心理管理,多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多发泄内心的郁闷和不快。患者家属也应多陪伴、鼓励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必要时,患者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缓解心理压力。

3. 环境管理

保持室内清洁和空气流通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措施。患者应避免在家中饲养宠物、摆放花草及使用皮毛、羽绒等易致敏的物品。定期清洁床上用品和家具以减少尘螨等过敏原的滋生。在易过敏的季节应关闭门窗或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以减少室外过敏原的进入。

4. 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哮喘防治的重要环节。患者应学会正确使用吸入器等治疗设备,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操作如紧急使用快速舒张剂等。同时,患者还应学会观察哮喘的症状变化,如连续打喷嚏、不断咳嗽、烦躁、精神不振或呼吸加快等可能是哮喘发作的前兆。一旦发现症状变化应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控制病情。

五、结语与展望

哮喘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防治与管理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共同努力。通过药物治疗、触发因素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定期监测和随访等措施患者可以有效控制哮喘症状预防发作并改善肺功能。同时患者还应注意心理管理和环境管理以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疾病对自身的影响。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哮喘防治研究的深入相信我们将能够开发出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哮喘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