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骨折后如何进行肌肉力量恢复训练
2022-04-15 09:08:39
作者:杨娜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人民医院

骨折后的肌肉力量恢复训练是骨折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有助于防止肌肉萎缩、促进骨折愈合,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以下将详细科普骨折后如何进行肌肉力量恢复训练。

一、骨折后肌肉力量恢复训练的重要性

骨折后,由于患肢需要制动和固定,长时间缺乏活动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肌力下降,进而影响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功能。因此,骨折后的肌肉力量恢复训练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训练,可以恢复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和康复。

二、骨折后肌肉力量恢复训练的原则

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康复阶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循序渐进原则:训练强度和难度应逐渐增加,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全面性原则:不仅注重骨折部位周围肌肉的训练,还要关注全身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训练。

安全性原则:在训练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安全,避免骨折部位受到二次损伤。

三、骨折后肌肉力量恢复训练的方法

1. 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1-2周)

目标:减轻疼痛、肿胀,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等长肌肉收缩训练:在骨折部位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例如,上肢骨折患者可以进行握拳、伸指等动作;下肢骨折患者可以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即大腿前侧肌肉绷紧放松)。这种训练不需要关节活动,但能有效促进肌肉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轻柔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等的屈伸、旋转等动作。注意动作要缓慢、平稳,避免引起疼痛或不适。

2. 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3-8周)

目标: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

等长肌肉力量训练:在保持骨折部位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增加等长肌肉收缩训练的强度和时间。可以使用弹力带、沙袋等辅助工具增加阻力。

渐进性抗阻训练:随着骨折部位的愈合和稳定,可以开始进行渐进性抗阻训练。例如,使用哑铃、杠铃等器械进行上肢或下肢的力量训练。注意要选择适当的重量和组数,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平衡与协调训练:进行单脚站立、闭眼站立等平衡训练,以及抛接球、打太极等协调训练,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

3. 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9周及以后)

目标:全面恢复肌肉力量、耐力和关节功能。

综合力量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综合的力量训练计划。包括上肢推举、下拉、划船等动作;下肢深蹲、硬拉、腿举等动作。注意要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功能性训练: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进行训练,如上下楼梯、提重物、行走等。这些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

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有助于骨折后的全面康复。

四、骨折后肌肉力量恢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遵循医嘱:在进行任何康复训练之前,一定要咨询医生或康复师的建议,确保训练计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观察反应: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感受,如有疼痛、肿胀加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训练并就医检查。

逐步增加难度:训练难度和强度应逐渐增加,避免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导致损伤。

保持耐心和恒心:骨折后的康复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恒心,坚持完成训练计划。

注意饮食和营养: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对于骨折后的康复也非常重要。患者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肌肉的恢复。

总之,骨折后的肌肉力量恢复训练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患者、医生、康复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注意事项的遵循,患者可以逐步恢复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最终实现全面的康复和回归正常生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