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医治肺的关键——“理痰”
2024-06-19 09:12:34
作者:刘倩
作者单位:中江县中医医院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调畅气机的重要器官。如果肺不小心生病了,则会使人体的气机升降出现问题,进而影响新陈代谢功能。此外,中医还有一句话,叫“百病多由痰作祟”,痰到哪里,哪里就会产生病症。因此,想要治疗我们的肺,就首先做好“理痰”。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文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痰湿介绍

在《黄帝内经》中记载“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当我们人体的脾阳不足时,就会导致肠胃运化水液的能力大幅下降,这些水液常年累积在身体里就会形成水湿,水湿在天长日久下,则会进一步变成痰湿,凝聚在肺里。我们的人体为了自保,就会通过“咳嗽”的方法进行排痰。如果痰液长时间累积在肺部,则会对肺部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病症。中医把痰湿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形之痰”,就是我们所咳出的痰液,根据病症不同痰液的颜色也不相同,如白痰、黄痰、青痰等。另外一种则是“无形之痰”。许多朋友在每天清晨起床时,总觉得喉咙发痒,好像有什么异物卡在嗓子里,但是却咳不出来,通过喝水和吃东西想把它咽下去也没有效果,这就是“无形之痰”。有形之痰会导致肿块、肿物等病变,而无形之痰则会使我们的脏腑、经络、脑血管产生疾病。

二、中医理痰理念

生活中有许多朋友在患上肺病后,想要通过“理痰”的方法进行治疗,于是喝了许多治疗脾胃的中药,期望能够达到补益脾阳的效果,但往往结果都是差强人意。其原因在于理痰的方法没找对。虽然说痰湿的产生是因为脾胃对水液的运化能力不足,但其根本原因则是肾不纳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肾虚”。“肾虚”的情况下,我们的膀胱就会从空虚的状态变成满实。平时脾胃中的水液都要排入膀胱,再通过如厕排除,而膀胱满实就会导致这些水液无处可去,只能堆积在脾胃里变成痰湿。在中医眼里,五脏之间联系密切,不能哪里生病就治疗哪里,而是要从根源入手寻找病因。所以,想要治疗肺病,必须要做好“理痰”,而“理痰”不仅要补益脾阳,更要滋补肾气。

三、中药理痰方法

1.燥湿化痰法。中医认为,脾胃属土,因而喜燥而恶湿。当脾阳不足时,就会导致水湿凝聚,人体气机受阻。此时患者的表现症状为:四肢乏力、咳嗽、痰液呈现出白稀状态,舌苔发白且厚腻。对此,应健脾燥湿,可以选用苍术、白术、半夏、茯苓、陈皮、厚朴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达到顺气除湿的效果。若患者肺部热重,可加入胆星、黄芩、瓜蒌等。若患者气虚,可兼之服用六君子汤。若患者血虚,可兼之服用景岳金水六君煎。

2.理肺化痰法。痰液长久积累于肺部,会导致肺虚,无法正常为人体输布津液,进而加重病症。对此,应选用细辛、干姜、半夏等温性药物,辅以参苏温肺汤进行治疗。若患者呼吸不畅、时常叹息、食欲减退,甚至心神不宁,可以用郁金、厚朴、柴胡、瓜蒌、茯苓、苏叶、香附等药物。还可以辅以温胆汤、四七汤等,从而使体内气机得泄,顺痰除湿。

3.治肾化痰法。肾属水,内藏元阴、元阳,所谓“壮水之主,益火之源”,此种肾病导致产生的痰液,其标在肺,其本在肾。若患者脾胃不畅,则必须要考虑肾虚的问题。该症状的患者,痰液呈现青色,并伴随阳虚之症,可以选用肉桂、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药物进行治疗,再辅以肾气丸加五味子,达到温肾治水的效果。若患者痰液浑浊,且伴随阴虚之症,可以用芝柏地黄汤,加入冬虫夏草、女贞子、核桃肉、旱莲草、桑葚等进行医治。

温馨提示 对于患有肺病,或是平日里咳痰较多的朋友,建议大家改变饮食习惯,少吃油腻辛辣食物,尽量以清淡为主,偶尔可以喝一些凉茶来缓解痰多的症状。若是吸烟的患者,则应为身体健康负责,尽可能戒烟。不仅如此,还要注意口腔清洁,早晚清洗,避免喉咙发炎。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有效帮助我们减少痰湿的产生哦。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