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妊娠,俗称“宫外孕”,是指受精卵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着床并发育的异常情况。这一现象在妇产科中较为常见,其发生率约为2%~3%,是怀孕早期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将从异位妊娠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详细科普。
一、定义
异位妊娠,即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着床并发育,最常见的部位是输卵管,其他少见部位包括卵巢、腹腔、宫颈等。根据着床部位的不同,异位妊娠可分为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宫颈妊娠等类型。其中,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约占异位妊娠的95%。
二、病因
异位妊娠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输卵管相关病变:输卵管炎症是输卵管妊娠的主要病因,炎症可能导致输卵管黏膜粘连、管腔变窄等,使受精卵无法顺利进入子宫。此外,输卵管发育不良、输卵管过长、肌层发育差、黏膜纤毛缺乏、输卵管畸形等也是导致输卵管妊娠的重要因素。
避孕失败:使用宫内节育器避孕失败、口服紧急避孕药失败等情况下,发生异位妊娠的机会较大。
辅助生殖技术:近年来,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应用,输卵管妊娠的发生率也有所增加。
其他因素:内分泌紊乱、精神紧张、吸烟、盆腔肿瘤压迫输卵管等也可能导致异位妊娠的发生。
三、症状
异位妊娠的典型症状包括停经、腹痛和阴道流血,但不同患者的症状可能有所不同。
停经:多数患者会有6~8周的停经史,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停经史,将不规则的阴道流血误认为是月经。
腹痛:患者通常会感到一侧下腹部有隐痛或酸胀感,当发生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时,会突然感到一侧下腹部有撕裂样的疼痛,并伴有恶心和呕吐。腹痛还可能扩散到全腹,并可能伴有肛门坠胀感。
阴道流血:胚胎死亡后,患者通常会出现不规则的阴道流血,颜色可能是暗红或深褐,且量较少,呈点滴状。少数患者阴道流血量较多,类似月经。
其他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还可能出现晕厥与休克、腹部包块等症状。这是由于腹腔内出血增多及剧烈腹痛所引起,轻者出现晕厥,严重者出现失血性休克。
四、诊断
异位妊娠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停经史、阴道流血史、腹痛史及避孕史等。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患者的腹部压痛、反跳痛及宫颈举痛等体征。
辅助检查:
B超检查:利用阴道超声检查探清患者孕囊位置,是诊断异位妊娠的重要方法。
hCG测定:可提示妊娠,但不能提示宫内孕及宫外孕。需结合B超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腹腔镜检查:对于疑难病例,腹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输卵管、卵巢等部位的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治疗
异位妊娠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对于血hCG较低、异位妊娠包块不大的患者,可选择使用米非司酮或甲氨蝶呤等药物进行保守治疗。这些药物能够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紧急、症状严重的患者,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患侧输卵管切除术、卵巢部分切除术等。腹腔镜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异位妊娠手术治疗的首选方式。
六、预防
异位妊娠的预防关键在于避免导致异位妊娠的病因。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科学避孕:建议使用安全套等可靠的避孕方法,减少意外怀孕和人工流产的次数。
注意性生活健康:避免不洁性生活和多个性伴侣,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及时治疗盆腔炎等妇科疾病:盆腔炎等妇科疾病可能导致输卵管粘连、管腔变窄等病变,增加异位妊娠的风险。因此,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积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变也可能导致异位妊娠的发生。因此,对于已确诊的患者应积极治疗相关病变。
慎重使用辅助生殖技术:在使用辅助生殖技术时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适应症范围,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总之,异位妊娠是一种严重的妇产科急腹症,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通过了解异位妊娠的相关知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生率并减轻其对患者的影响。同时,对于已确诊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以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