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不同部位叫法不同,可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其发病与环境因素、自身因素和泌尿系统疾病有关。出现血尿、腰腹绞痛、尿频、尿急、尿痛等都是常见的临床表现。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中存在的结石是尿石症的总称。肾及输尿管结石以血尿、疼痛为主;膀胱结石症状是排尿突然停止,同时伴有明显的疼痛,还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尿结石的主要症状是:急性的尿结石会伴随阴部的剧烈疼痛,也可能有尿路疼痛和排尿困难的症状。
一、尿结石的形成原因
1.性别及年龄因素:在所有人群中大约有2%-3%的人患有肾石,5年后有1/3的患者出现再发的现象。男:女为3:1,妇女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结石。在国内,上尿路结石的性别比一般情况下是比较接近的,但是下尿路结石的性别比男性要高很多。25-40岁是尿结石的高发年龄,患儿发病年龄以2-6岁为多见,主要原因为畸形、感染和营养不良。老年男性形成尿结石是由于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泌尿系统阻塞所致,可能会导致膀胱结石的发生。
2.工作环境因素:有数据表明,工作环境与尿结石的发生率有关,例如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飞行员外科医生,办公室职员,飞行员尿结石发生率普遍偏高
3.地域、气候因素:尿结石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在山区、荒漠及热带、亚热带地区,尿结石的发生率很高,与饮食习惯及温度、湿度等密切相关。
4.膳食与营养因素:膳食中的成分构成是决定尿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数据显示,在日常生活中摄入过多的动物蛋白和精制糖,会提高上泌尿系结石的风险。尿结石的形成与脂肪、嘌呤、草酸、钙、磷、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摄入太多的动物蛋白质,很可能会导致肾脏结石的发生,其中草酸钙、磷酸钙占主导地位。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5.水分因素:如果出汗太多等干扰了水的吸收与流失之间的平衡,就会引起尿中钙、盐的过饱和,从而促进了尿结石的形成。相反,如果多喝水,将尿液稀释,则会降低尿液中结晶的生成。
6.遗传因素:尿结石与某些遗传因素相关,比如半氨酸尿症、家族性黄嘌呤尿等。尿结石的形成通常表现为家族性。此外,多囊肾、马蹄肾、肾盂输尿管结合部阻塞(UPJO)等多种疾病也与肾结石的发生有关。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尿酸尿症和高草酸尿症等也是形成尿结石的因素。
二、尿结石的防治措施
1.多饮水,每天至少要有1500毫升的饮水量,夜间也要适量喝水,这样不仅能预防尿结石,还能帮助排泄出更多的细小尿结石。
2.提高含钙食品的摄入量,较少的钙会导致骨分解大于骨形成,血液和尿中的钙含量都会升高,同时也会促进对草酸的吸收,经尿路的排出增加,从而导致了草酸、钙质的沉淀,从而加速了尿结石的形成。所以在日常饮食中,应该多吃牛奶,鱼虾,海带等富含钙质的食品。如果想要防止尿结石,最好避免口服钙剂,否则可能会导致尿结石发生。
3.减少动物性蛋白食品的摄取,过量的动物性蛋白会使尿液中的草酸和钙量增多,使枸橼酸盐的排泄量减少,从而使尿液中的 pH值下降,尿结石形成概率会大大增加。因此,在日常饮食中一定要避免过量食用动物蛋白。
4.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经常熬夜,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工作中避免久坐。
5.对于尿石较小,直径在1 cm以内,没有发生尿道炎症或阻塞,且肾脏功能良好的患者,可以尝试非手术治疗,多喝水,多运动,口服有助于排石的药物。
6.对于较大的结石,可以采用体外碎石的方法。它的原理就是通过在水下高压放电引起水的气化,形成超音速的冲击波,以体内的尿石为靶子,将其击碎,再随着尿液排出。在国内,运用这种办法已经治疗了数以万计的尿结石患者。
7.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通过手术来取石,尤其是对于长期堵塞的、较大的、已经造成肾脏损伤,需要尽早治疗的患者才会选择这种方法。所以,不能让尿结石长期留在身体里,要和医师一起寻找合适的办法,尽快地把尿结石清除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