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产褥期感染:不可忽视的产后并发症
2024-05-28 15:39:21
作者:李欣
作者单位:正定县人民医院
产褥期是指产妇从胎盘娩出至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要的一段时期,一般为42天。这一时期,女性身体经历了巨大的生理变化,包括子宫的复旧、内分泌的调整以及身体的整体恢复。然而,正是这个看似平静的时期,却隐藏着一种不容忽视的产后并发症——产褥期感染。本文将详细讲解产褥期感染的原因、症状以及预防方法,以期为广大产妇及家庭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产褥期感染的病因

产褥期感染的病原体多样,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厌氧性链球菌、厌氧类杆菌以及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等。这些病原体在产妇分娩后,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生殖道受损或不良卫生习惯等因素,容易侵入并引发感染。

具体来说,产褥期感染的主要病因包括:

分娩过程中的损伤:如会阴撕裂、宫颈裂伤等,为病原体入侵提供了通道。

胎膜早破:胎膜破裂后,阴道内的病原体可上行感染宫腔。

产程延长或滞产:增加了病原体入侵的机会。

剖宫产的无菌操作不严:导致切口感染及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产后不良卫生习惯:如卧具不洁、床单被褥更换不及时、过早性交等。

二、产褥期感染的临床表现

产褥期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发热、腹痛和异常恶露是最主要的三大症状。

发热:发热早且体温多超过38℃,常伴有寒战、心率加快等全身症状。

腹痛:下腹疼痛及压痛明显,有时可放射至腰骶部。

异常恶露:恶露增多且有异味,颜色可能从红色变为脓性。

此外,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不同,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

急性外阴、阴道、宫颈炎:局部灼热、坠痛、肿胀,分泌物增多且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

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低热、下腹疼痛及压痛、恶露增多且有异味,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寒战、高热。

盆腔结缔组织炎及盆腔腹膜炎:一侧或双侧下腹持续性剧痛,宫旁组织增厚或有边界不清的实质性包块,压痛明显,可伴有高热、寒战、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产褥期感染的预防措施  

1.加强产前保健与准备

定期产检: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影响分娩和产后恢复的疾病,如贫血、阴道炎、妊娠期高血压等。

营养补充:孕期和产后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心理准备:了解分娩过程及产褥期相关知识,减轻对分娩的恐惧和焦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注意分娩过程中的卫生与安全

选择正规医院:分娩时应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医院,确保分娩环境清洁、设备完善、医护人员专业。

无菌操作: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风险。

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如无特殊情况,尽量避免过多的阴道检查和不必要的手术操作,以减少生殖道损伤和感染机会。

3.产后护理与卫生

保持外阴清洁:产后应使用清洁、柔软的卫生巾或护垫,及时更换,保持外阴干燥、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

合理休息与活动:产后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适当进行产后康复运动,促进身体恢复。

均衡饮食:产后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为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4.避免过早性生活与盆浴

推迟性生活:产后应待生殖道完全恢复后再进行性生活,一般建议在产后42天复查无异常后进行。过早性生活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禁止盆浴:产后一段时间内应避免盆浴,以免脏水进入阴道引起感染。可选择淋浴方式清洁身体。

5.密切观察身体变化

注意体温变化:产后应每天测量体温,如有发热、寒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观察恶露情况:产后恶露的量和颜色会随时间逐渐变化,如出现异常增多、有异味或伴有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注意伤口护理:如有会阴撕裂或剖宫产伤口,应遵医嘱进行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总之,产褥期感染作为一种常见的产后并发症,对产妇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威胁。但通过加强预防、及时发现和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发生率并减轻其危害。希望每位产妇都能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产褥期。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