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外周血管介入是什么?治疗什么疾病?一次给你讲清楚
2024-04-22 14:25:30
作者:刘红军
作者单位:焦作市中站区人民医院介入科
外周血管介入是一种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血管穿刺途径对除颅内血管和心脏冠状血管以外的其他血管进行诊断或治疗的技术,该技术结合了外科手术的精确性和内科治疗的非创伤性特点,已成为现代医学治疗外周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其详细科普如下。

一、外周血管介入的治疗原理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通过血管穿刺技术,将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人体血管系统,利用先进的影像设备(如血管造影机、CT、MR、B超等)进行精确导航,直达病变部位。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病变血管的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注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导管溶栓、机械取栓等,旨在疏通血管、恢复血流、治疗疾病。

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疾病范围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适用于多种外周血管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动脉疾病:(1)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造成的动脉狭窄闭塞,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栓塞等。(2)动脉炎症,如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动脉炎等。(3)动脉扩张性病变,如动脉瘤。(4)末梢动脉功能紊乱,如雷诺氏病、红斑性肢痛症等。外压性病变,如胸出口综合征、动脉挤压综合征等。糖尿病血管病,如糖尿病足等。

静脉疾病:(1)浅静脉病,包括静脉曲张和血栓性浅静脉炎。(2)深静脉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深静脉血栓可引起肺栓塞、继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淋巴系统疾病:炎症和回流受阻性疾病,如淋巴管炎、丹毒、淋巴肿等。

此外,外周血管介入治疗还适用于一些特殊的血管病变,如肝癌、肾癌等肿瘤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以及肾动脉狭窄、肝血管病变、盆腔血管病变、四肢外周动脉血管的闭塞性病变和分流性病变等。

三、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优点

微创性:外周介入治疗无需开胸或开腹,仅通过血管穿刺即可完成操作,创伤小、恢复快。

精确性:借助先进的影像设备,可以精确导航至病变部位,实现精准治疗。

疗效显著:外周介入治疗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快速恢复血管功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可重复性:对于需要多次治疗的患者,外周介入治疗因其微创性而易于重复进行。

四、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操作流程

术前准备: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患者需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并签署手术同意书。

血管穿刺:医生在患者的股动脉、桡动脉或其他合适的部位进行穿刺,将导管引入血管系统。穿刺过程中,医生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止感染。

导管导航: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医生将导管沿血管走行,逐渐接近病变部位。医生需根据血管走行和病变情况,不断调整导管的位置和角度。

治疗操作:到达病变部位后,医生根据病变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对于动脉狭窄,可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对于静脉血栓,可进行导管溶栓或机械取栓等。

术后处理:治疗完成后,医生需撤出导管,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患者需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遵医嘱进行术后康复。

总结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先进的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在未来将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影像技术、材料与器械、治疗策略、人工智能以及跨学科合作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将在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康复。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