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应肝细胞损伤指标
1、谷丙转氨酶(ALT):这是最常见肝功能检查项目之一,参考值为低于40U/L,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伤的主要项目,高低通常与患者的病情有关,水平越高则表明病情越严重。
谷丙转氨酶检查的临床意义主要在于急性乙肝或慢性乙肝、肝硬化等病症当中,肝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谷丙转氨酶就从细胞内溢出到循环血液中去,这样抽血检查结果就偏高,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但是谷丙转氨酶一般都缺乏特异性,有多种原因都可能会引起肝细胞膜通透性发生相应的改变,如饮酒、疲劳、感冒、情绪因素等,但是这些因素引起的谷丙转氨酶水平一般不会高于60U/L,当这一指标经检验显示为80U/L及以上时就有诊断价值,需要及时就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谷丙转氨酶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通常缺乏一致性,有些严重肝损伤患者患者谷丙转氨酶水平并不会上升,因此肝功能损伤还应该要结合其他情况综合判断。
2、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的正常水平为0~37U/L,当谷丙转氨酶水平明显上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比值为1以上,就表明身体已经存在肝实质损害。在一般情况下,其升高幅度不及ALT,如果AST值高于ALT,说明肝细胞损伤、坏死的程度比较严重。如果测定其同功酶则意义更大,轻度肝损伤时仅有AST升高,而重度损害则ASTM明显升高。
谷草转氨酶的诊断意义主要在于:在肝细胞与心肌细胞当中都普遍存在谷草转氨酶,心肌细胞当中的谷草转氨酶水平明显高于肝细胞,但是当肝脏受到损害情况下,谷草转氨酶血清浓度也会有所上升,临床常常会将其作为心肌梗死、心肌炎患者的辅助性诊断方法。
3、谷氨酰转移酶(r-GT):谷氨酰转移酶在健康群体当中水平为40U/L以内,其检测的临床意义主要在于:谷氨酰转移酶主要来源于肝脏,少数是由肾脏、小肠等产生,谷氨酰转移酶能充分反映出肝细胞坏死损伤情况,但是相比于谷丙转氨酶相对较差。同时谷氨酰转移酶也能应用于黄疸鉴别诊断当中,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外梗阻等疾病,也可通过谷氨酰转移酶检测判断,当身体出现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以及肝硬化等病症时,谷氨酰转移酶中等程度上升;机体出现慢性乙肝、肝硬化非活动期时,酶活性正常,如谷氨酰转移酶水平持续上升,则表明病变或病情恶化。
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谷氨酰转移酶水平能呈现出明显或中度以上上升,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仅仅为轻度上升,甚至为正常水平。酗酒者在戒酒之后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也会逐渐下降,其他疾病,如脂肪肝、肝肿瘤等患者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会上升。
4、碱性磷酸酶(ALP):由三种以上同功酶组成,即肝脏型、肠型(含量极微)及胎盘型(仅见于中后期孕妇),还有一部分来自骨骼。ALP经由胆道排出。因此,肝脏疾患出现排泄功能障碍,胆道疾患,骨骼疾患(如成骨肉瘤、转移性骨癌)均可使ALP上升。正常参与值为30-90u/l。
二、反应肝脏分泌和排泄功能的指标:胆红素
这是反应肝脏代谢、排泄功能的指标,正常情况下胆红素需要通过肝脏加工处理,然后经胆道排泄出肝外,经过肝脏处理后的胆红素称为直接胆红素,未经过肝脏处理的称为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之和称为总胆红素。
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可以出现总胆红素升高且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表明肝脏解毒能力下降,但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所以疾病的早期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可以不升高,但是如果持续升高,表示病情有加重的表现。
三、肝脏合成和储备功能:白蛋白
肝脏是人体合成白蛋白(ALB)的唯一器官,因此ALB的高低反映肝脏合成代谢功能和储备功能。任何肝病导致白蛋白合成功能下降、蛋白质摄入不足(营养不良、吸收不良)或蛋白质丢失(肾病综合征、蛋白质丢失性肠病),血清白蛋白都会下降。
综上所述,定期接受肝功能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内容,由于肝脏是人体最大实质性器官,担负多样化生理功能,当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损害情况下,就可引起肝细胞内各种物质代谢发生异常情况,引起血液当中与肝脏相关代谢产物以及酸含量改变,可判断肝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