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影响全身骨骼的疾病,由诸多因素引起,其核心问题在于骨密度和骨质量的显著减少,以及骨微结构的损伤,这些变化导致骨骼变得更加脆弱,从而极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的出现,常以疼痛为先兆,尤其是腰背部的不适最为常见,占据了该病患者的主要比例,大约有80%。通常,当骨密度损失超过12%时,个体便会经历明显的骨痛,这种疼痛通常沿脊柱向两侧扩散。这类疼痛在患者保持平躺或坐姿时有所缓解,而长时间站立、后仰或保持同一姿势时则会加剧。疼痛的程度在白天相对较轻,而在夜晚或清晨醒来时会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患者进行腰部弯曲、咳嗽、过度用力或身体活动时,疼痛感会明显加重。
随着疼痛的持续,身材的变化也随之而来,包括身高的缩减以及弓腰驼背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人体脊椎的前部分,尤其是第11、12胸椎和第3节腰椎,这几个承重较大的椎体在长期受压下发生变形,导致脊椎前倾和背部弯曲程度逐渐加大,最终出现的后果就是身高的减少和曲背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症状会进一步恶化,使得椎体每节高度平均缩短2毫米,身高减少3到6厘米,进一步加剧了腰肌的疲劳和痉挛,又使得疼痛感加剧。除了身体形态上的改变外,这种形态的改变可能还会引起人们的情绪波动,尤其是在注重外观的个体中更是如此,同时也加重了生活的负担。
此外,骨折是骨质疏松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表现,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对家庭经济构成压力。老年人因骨质脆弱,轻微的撞击甚至剧烈咳嗽都可能导致骨折,特别是在脊椎、髋部和前臂这3个高风险区域。髋部骨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分别高达20%和50%,显示出骨质疏松症的严重性,因此,关注这三个区域的保护尤为重要,尤其是防止发生髋部骨折。
骨质疏松的治疗
1.西医治疗
针对骨质疏松,双膦酸盐类和降钙素类药物常作为初步治疗方案。这类药物主要包括阿仑膦酸钠和鲑鱼降钙素。同时,患者应适当运动锻炼,并补充维生素D和钙元素,可服用乳酸钙及葡萄糖酸钙等补钙药物。根据患者病情,可能会推荐使用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比如甲状旁腺激素。新型骨吸收抑制剂狄诺塞麦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动,从而减缓骨丢失,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
在某些情况下,还需依赖雌激素代替疗法进行调理。激素替代疗法主要针对女性,特别是绝经后女性,因为绝经后女性罹患骨质疏松的概率是男性的四倍。原因在于,女性进入更年期后,其雌激素水平会有所下降。尽管更年期后女性体内的脂肪层可以生产一定量的雌激素,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但若卵巢停止生成雌激素,骨骼的健康状态就难以维持。因此,激素代替疗法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有效维护骨骼健康,还能防止因骨质疏松导致的脆性骨折。
2.中医治疗
在应对骨质疏松疾病时,采用传统中医的治疗手段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式主要着眼于采用能够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的中草药,比如选用杜仲、牛膝、续断、骨碎补、淮山药、熟地、山萸肉等药材制作的方药。中药治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副作用较轻,但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过程才能见到显著效果,通常至少完成三个治疗周期。
3.物理治疗
除了中药治疗,物理治疗方法对于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关节疼痛也非常有效。常见的做法包括利用热敷方式,比如热毛巾或热水袋局部热敷,可以显著减轻疼痛。此外,运用超声波治疗、红外线照射以及磁疗等物理治疗技术,也能有效地缓解疼痛。对一些特定区域,例如四肢和颈椎,进行定期按摩亦是辅助治疗的一种手段。
4.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治疗则是骨质疏松症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的钙质会逐渐减少,这直接影响到骨骼的健康。因此,针对骨质疏松患者,积极补充钙质至关重要。建议患者多摄入富含钙元素的食物,如吃排骨汤,虾皮豆腐汤等,经常饮用纯牛奶,并且要多吃些富含高营养价值的坚果类食物。这样的饮食习惯能够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