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慢性肾脏疾病常表现出一系列潜在信号,需引起关注以及及时医疗干预。尿量的变化可能显著,夜间频繁起床排尿或尿量的增减都可能是警示信号。此外,水肿也是常见早期症状之一,特别是在早晨起床时,注意眼睑或脚踝部位的肿胀。腰部不适也是慢性肾脏问题的常见体现,表现为隐隐作痛或酸痛感。尿液方面的异常也是需要关注的信号,例如尿液颜色的改变(如出现红色或浑浊)、持续的泡沫或大量泡沫。除此之外,一些其他症状可能包括高血压、频繁尿意、尿急、尿痛,以及整体感觉疲倦、贫血、恶心或呕吐等。及早发现这些早期信号并进行适当的医疗检查至关重要,早期治疗可以显著减缓慢性肾脏疾病的进展。
慢性肾脏病的病因和诱因可以分为多个方面,这些因素不仅可以单独引起慢性肾脏病,而且经常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慢性肾脏病的关键在于避免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及时检测和治疗已有的健康问题,以减少肾脏受损的风险。
①疾病因素:长期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会损伤肾脏小血管和肾小球,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使免疫系统攻击肾脏组织,引发肾炎和肾小球肾炎。遗传性疾病如APOL1危险等位基因、镰状细胞病、多囊肾、Alport综合征、先天性肾脏和尿路异常及其他家族性因素,由基因突变引起,影响肾脏结构和功能。反复尿路感染、肾结石、尿路梗阻、恶性肿瘤等危险因素。
②滥用药物: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布洛芬、扑热息痛、中药等)、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肿瘤药物等,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可能对肾脏造成直接损伤。
③感染因素:感染性肾炎如病毒(如HIV、HBV、HCV、乙肝病毒)、细菌(如链球菌、脑膜炎球菌)、真菌(如念珠菌)等引起的感染,若未经及时和适当治疗,可能导致肾脏感染和炎症。
④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和酗酒会增加患慢性肾脏病的风险;不良的饮食习惯,尤其是高盐、高脂和高糖饮食,缺乏适当的运动和水分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
⑤环境因素:长期接触重金属(如铅、汞)或化工物质(如苯、氯化物)等有毒物质,有机溶剂如苯乙烯、二甲苯等,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影响肾脏健康。
对于初次诊断的CKD患者,必须积极重视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应积极寻找诱发肾功能不全加重的各种因素,给予合理纠正。
①去除诱因和原发病的治疗:定期检查血压和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是预防慢性肾脏疾病的关键。血糖控制能显著延缓CKD的进展,大多数指南建议糖化血红蛋白(HbA1c)应控制在7%左右。口服降糖药必须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尽量避免使用依赖肾脏清除的药物,如格列本脲。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对肾脏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控制剂量。
②CKD分期治疗:CKD治疗应根据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阶梯式治疗策略。应积极控制CKD1~2期患者的高血压,优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AT1受体阻断剂(ARB),大多需要联合降压,治疗原发病,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功能进展。CKD3期该期患者比较关键,大多数已得到明确诊断,相关并发症及心血管事件开始出现,特别是CKD3b期患者,此时除了寻找可治疗的病因外,纠正可逆因素、预防/延缓肾功能进展、减少心血管风险、治疗贫血等并发症是重点。对于CKD4期患者增加随访频率,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包括血生化等检查,应积极治疗CKD并发症,包括高血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酸中毒、肾性贫血、尿毒症症状等。对CKD5期患者应给予肾脏替代治疗治疗,目的是延长寿命,提高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促进康复与回归社会。
③营养治疗:应对CKD患者进行营养状况监测和评估,根据结果进行蛋白饮食摄入管理,减少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健康脂肪(如橄榄油、鱼油)的摄入量。在低蛋白饮食的同时必须补充充足的能量,根据年龄和是否从事体力活动,热量的摄入需要维持在30~40kcal/(kg•d)。控制体重,适当运动,避免过度肥胖对肾脏的负担。戒烟、限制酒精摄入可以有效降低患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
④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对肾脏病的治疗具有悠久历史,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黄芪、川芎、冬虫夏草、大黄等分别具有调节免疫、调节水盐代谢、减少尿毒症毒素积聚等功效,对延缓肾功能减退、降低尿蛋白、改善患者预后等具有一定的作用。
慢性肾脏疾病虽然是一种“隐形”的健康杀手,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及时的治疗干预,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管理这一疾病。保护好我们的肾脏,不仅有助于我们个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是对生命质量的一种重要投资。希望更多的人认识和关注肾脏健康,远离慢性肾脏疾病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