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孕期高血压的管理与注意事项
2024-07-10 09:15:02
作者:胡军林
作者单位:桂林市临桂区妇幼保健院
怀孕,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段既充满期待又充满挑战的旅程。然而,这段旅程并非总是顺风顺水,有时候孕妇可能会遭遇一些健康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孕期高血压。孕期高血压,即妊娠期高血压,它不仅影响孕妇自身的健康,还可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了解孕期高血压的管理与注意事项,对于每一位准妈妈来说都至关重要。

一、孕期高血压的分类与成因

孕期高血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和子痫。妊娠期高血压通常发生在怀孕20周以后,血压轻度升高但无其他明显症状。子痫前期则更为严重,表现为血压明显升高并可能伴随蛋白尿、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而子痫则是子痫前期的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孕妇抽搐或昏迷,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立即进行医疗干预。

孕期高血压的成因复杂,包括生理因素、病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主要包括孕妇年龄、多胎妊娠、慢性高血压等;病理因素如胎盘异常、免疫反应、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导致孕期高血压的发生;环境因素如营养不良、精神压力、缺乏运动等也可能对孕妇的血压产生影响。

二、孕期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断

为了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高血压,孕妇需要进行定期的血压监测和筛查。建议孕妇在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分别进行血压测量,并注意观察是否有蛋白尿等症状。如果血压超过正常范围(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或伴有蛋白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进一步诊断。

医生在诊断孕期高血压时,除了考虑血压值和蛋白尿等症状外,还可能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尿常规、血液检查、超声检查等。这些检查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孕妇的病情,为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孕期高血压的管理与治疗

孕期高血压的管理与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孕妇的病情、胎儿的状况以及孕周等因素。以下是孕期高血压的管理与治疗的一些建议:

1.非药物治疗

(1)饮食调整:孕妇应保持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粮,控制糖分和热量摄入。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和油脂,有助于降低血压。

(2)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控制体重、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等。孕妇可以选择散步、瑜伽等适合孕妇的运动方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锻炼。

(3)休息与放松:孕妇应注意休息和放松身心,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缓解孕期高血压的症状。

(4)体重管理:孕妇应控制体重增长的速度,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导致孕期高血压的风险增加。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控制体重增长的有效方法。

2.药物治疗

当非药物治疗无法有效控制血压时,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降压药物。孕妇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并监测血压变化。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在使用药物时,孕妇应注意观察自己的反应情况,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对于存在子痫前期风险的孕妇,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硫酸镁来预防子痫的发生。硫酸镁可以降低孕妇的神经肌肉兴奋性,减少抽搐和昏迷的风险。

3.住院治疗

当孕妇的病情严重或需要密切监测时,医生可能会建议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孕妇将接受全面的医学观察和治疗,以确保母婴安全。

四、孕期高血压的注意事项

除了以上提到的管理和治疗方法外,孕妇在孕期高血压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定期产检:孕妇应定期到医院进行产检,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高血压等异常情况。在产检时,医生会为孕妇测量血压并记录数据,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2.监测血压:孕妇可以在家中自备血压计,并学会正确使用。定期监测血压有助于孕妇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压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血压。

3.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孕妇在孕期应注意休息和放松身心,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过度的劳累和情绪波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不利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4.紧急处理:如果孕妇出现头痛、眼花、恶心等子痫前期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病情。医生会根据孕妇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确保母婴安全。

总之,孕期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孕期并发症,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在孕期应重视血压监测和管理,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注意事项的遵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母婴健康度过这段特殊的时期。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