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属于临床常见慢性病,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比如常见并发症有脑梗、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等。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发现,全球约超过10亿老年人患有高血压,我国高血压患者更是高达2.7亿。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已经通过药物来维持稳定的血压,但许多患者指出中医治疗高血压有妙招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变主要责之肝、脾、肾三脏,病理病机为痰饮内停、肝阳上亢、肾精亏虚相关,风、火、痰、瘀、虚为本病的高危因素。结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专家论证研究得知,高血压核心病机可分为火证、饮证、虚证,建议采取中医治疗高血压时,辨证施治,给予中药内服、针刺、艾灸、耳穴压豆、推拿、足浴等多种疗法。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1.中药内服:在选择中药方剂前,医生会结合患者症状,通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确定病因,给予相应的中药处方。比如肝阳上亢型属于典型的证型表现,医生就会建议您服用天麻钩藤饮或龙胆泻肝汤等。
2.针刺:中医认为高血压患者常存在阴阳气血紊乱,针刺可有效调整经气,实现平衡阴阳、疏通经络,并有效调整其肺腑。针刺近年来在高血压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常见的针刺腧穴有人迎、太冲、曲池、风池、足三里、内关等。
现代研究表明,通过针刺,可对脑组织自噬蛋白表达起到促进作用,降低脑组织损伤;还可降低心肌细胞自噬蛋白水平,避免心肌异常;肾脏方面则可抑制上皮细胞纤维化,有效保护肾脏,降低高血压对心、脑、肾的损害。
3.艾灸:艾灸的功效表现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节阴阳偏颇,用于治疗高血压效果优异,操作简便,且更为安全,对血压的调控效果理想。艾灸常选用的主穴有百会、涌泉,百会学一般会选择雀啄灸,涌泉穴选择温和灸;配穴有心、神门、肝、肾、内分泌等。主穴和配穴的搭配,可起到升清降浊、强化自我降压机能的效果。
4.耳穴压豆:耳穴压豆常取主穴有降压沟、肝、心、交感、肾上腺、缘中;配穴有枕、额、神门、皮质下。治疗方法为取3~4穴主穴,同时每次酌加4~5穴配穴,具体操作是将王不留行籽使用胶布固定在耳穴上,每天按压王不留行籽4~8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5分钟。
耳穴压豆的优点包括:①按压降压沟穴,能够直接调节血压水平;②按压神门穴,可有效调整血管舒缩状态,从而降压;③按压交感、皮质下两穴,能够对神经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从而有效调控血压。
5.推拿:推拿在高血压治疗方面,主要使用对头部、颈肩部或者对症穴位的推拿,发挥出醒脑开窍、镇静安神、行气活血、舒经活络的效果,能够改善血压水平及病症表现,辅助降压。
6.中药足浴:足浴方剂可分别选用吴茱萸、肉桂、川牛膝各20克,将其煎煮,使用时温度提升至50℃,双足放入其中浸泡即可,其间患者可两脚相互搓动,每次浸泡20 ~30分钟,长期泡脚可辅助降压。
注意泡脚过程中控制好水温,不要被烫伤!尤其对温度敏感性差的糖尿病患者与老人更要注意控温。若足部有外伤或感染,也不建议足浴。
7.健身功法:中医健身功法主要特征包括松、沉、静,经过身体功能锻炼,能够让身体尽量放松、精神安宁。比如,在练习时可选择六字诀降压功,具体为默念嘘、呵、呼、哂、吹、嘻的字音,配合相应的动作练习;又或者可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
高血压中医特色疗法多样,您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