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肠梗阻:肠道的交通堵塞
2024-06-28 11:20:04
作者:何志荣
作者单位: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

当肠道堵塞时,消化后的食物和液体就不能正常通过,就好比车辆无法顺畅地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从而引发肠梗阻。这种情况可能由各种原因引起,比如肠道外瘢痕、肿瘤或者是一些消化不良的食物残渣。患者可能会感到腹痛、胀气,严重时甚至会有恶心、呕吐的症状。这些症状会随着肠道堵塞的程度和位置而有所不同。

肠梗阻有哪些症状?

1.腹痛:腹痛是肠梗阻中最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症状。这种痛感通常是间歇性的,可能会突然剧烈发作,给患者带来不适。痛感多发生在肠道阻塞部位,感觉就像有东西卡在了肚子里,肠道在不断尝试推动这个障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阻塞持续存在,痛感可能会加剧,且腹部会变得十分敏感。如果阻塞导致肠道组织受损,痛感则会持续不断,这时候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2.呕吐:当阻塞位于小肠,呕吐则是肠梗阻的另一个常见症状。这是因为食物和液体无法正常通过阻塞部位,导致胃和肠道积压容物,并最终向上逆流。呕吐物的性质可能会让医生了解阻塞的位置。比如,如果呕吐物中含有胆汁,表明阻塞位于小肠下部。频繁的呕吐不仅会令人感到不适,还会导致身体失水。

3.腹胀:腹胀通常是由于气体和液体不能正常通过肠道而在肠内积聚所致。这种积聚使得患者的腹部膨胀,并可能感到坚硬。腹胀不仅影响外观,还会造成呼吸困难,这是因为膨胀的腹部会对肺部产生压迫。在严重的情况下,腹胀会进一步导致肠道损伤,这需要立即医疗干预以防止更严重的后果。

4.停止排气排便:肠梗阻中的一个典型症状是停止排气排便,这意味着患者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无法排放肠道气体或大便。这个现象通常是因为肠道中有某种阻塞物,导致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当肠道堵塞后,消化系统的运作会受到严重影响。食物残渣不能向前推进,气体和液体就会在肠道内积聚,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这种状况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肠道穿孔,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该怎么预防肠梗阻?

1.饮食健康:均衡的饮食能够维持肠道健康,减少梗阻的风险。建议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物和豆类等富含纤维的食物。纤维素能够软化便便,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喝8杯水,因为水分能够帮助纤维更好地工作,从而保持肠道内容物顺畅通过。同时,应减少过多的加工食品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增加肠道负担。

2.避免过度用药:一些影响肠道蠕动的药物,比如某些止痛药和抗抑郁药,可能导致肠梗阻。因此,避免非必需地长期使用处方药或过度使用非处方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需要长期服用任何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定期评估其对肠道健康的潜在影响。如果在使用某些药物后出现便秘或其他消化问题,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可能需要调整用药方案或寻找替代治疗方法。

3.定期运动:运动可以加速肠道蠕动,促进废物在肠道中的移动,减少便秘风险,从而降低发生肠梗阻的可能性。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推荐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即使是散步或做家务等日常的轻度活动,也有助于维持肠道运动。对于久坐不动的人群,定时起身活动能够显著改善肠道健康。

4.缓解压力:当压力过高时,身体会释放出更多的皮质醇或其他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减慢肠道运动,增加便秘的风险,从而引起肠梗阻。为减少压力对肠道健康的影响,建议采取一些放松技巧。定期进行深呼吸练习、瑜伽、冥想或者任何形式的有氧运动都可以有效缓解压力。确保有足够的休息也非常重要,因为缺乏睡眠会增加压力反应,影响消化健康。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家人、朋友或心理健康专家交流感受,也能降低压力水平。

5.适量补充纤维:膳食纤维可以增加大便的体积,使其易于通过肠道,从而降低因便秘引起的肠梗阻风险。水果、蔬菜、全谷物和豆类等食物都是良好的纤维来源,而患者应逐渐增加纤维的摄入,同时增加水分摄入,以免突然增加过多纤维导致腹胀。开始时,每天增加5克的纤维摄入量,每隔一周再增加5克,直至达到推荐的每日摄入量。

6.定期体检:对于有既往腹部手术史的人群,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可能导致肠梗阻的问题。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超声或CT扫描等腹部影像学检查,检验腹部有无不正常的生长或炎症情况。对于老年人或有消化系统疾病史的人来说,这种定期检查尤其重要,因为这些群体更容易发生肠梗阻。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