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要去学校,就很心烦”
“我好心烦,为什么总是针对我,不能让我好好活着”
“我特别讨厌某个老师,一看见他我就心烦”
“我好烦,活着太无聊了”
……
或许有些家长会这样说:“我辛辛苦苦挣钱供你上学,你还心烦,不好好学习,发什么神经。”“一天天地不想着好好学习,瞎琢磨什么呢,谁有时间总是针对你啊,别整天要死要活的。”“你上个学怎么这么多事啊,还讨厌老师,你就是思想不端正。”“小小年纪,事倒不少,说这些吓唬谁呢?”
当你看到这些对话,你是什么感受?如果你是家长,你又会如何回应孩子呢?
但是作为家长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孩子患有抑郁症的求救信号!
据《人民日报》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中国患抑郁症人数超过9500万,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其中50%是在校学生。儿童与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率近年有升高趋势。抑郁障碍在儿童的发病率约为2%,男女比例相当;在青少年约为4%~8%,男女比例约为1:2。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一般有以下核心症状:
首先是情绪症状,感到心情压抑、不愉快,不活跃,对日常娱乐活动和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部分患儿表现为反复的脾气爆发,易烦躁、易激惹,情绪爆发之间的心境呈持续性消极状态;其次是思维症状,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常表现为发呆或走神,静坐困难,不能完成相关任务/作业;再次是意志行为,行为被动、迟缓,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不愿外出,不愿上幼儿园/上学,部分患者表现为不听管教、对抗父母、离家出走,严重的可出现言语暴力和/或冲动行为(例如,以肢体攻击他人或财物);最后是躯体症状,可能出现躯体不适症状,如头昏、头痛、疲乏、气促、胸闷、胸痛等。体重减轻、食欲下降、睡眠增多或入睡困难,也有少数患儿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严重时有自伤自残行为,甚至自杀的想法和计划。
孩子说“烦”家长怎么做?
作为家长,如果孩子有了这些想法或者行为,可以做些什么呢?
1.倾听:在孩子表达一些不好的想法时,不要急于否定和过多地评价孩子的感受和行为。可以等孩子情绪稳定一些,找个轻松的机会,问问孩子发生什么事情,爸爸妈妈可以做些什么,有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要害怕,并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
2.情感支持:家人和朋友的情感支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需要尽可能地接纳他此刻的状态,允许他有不良的感受,低年龄段的孩子父母抱一抱,高年龄段的孩子父母摸摸头拍拍肩膀,如果孩子不开心就让孩子在你怀里哭一哭,让孩子感受到坏情绪有出口,缓解孩子内在积压的难受,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一直在他身边,给予足够强大的情感支持。
3.寻求专业帮助:抑郁症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干预。但具体到每个个案还是要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孩子的情况,及时就医,为孩子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并严格遵循医嘱服药,积极配合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家长朋友也需要把自己照顾好,陪伴抑郁症患者是挺辛苦的,也比较耗能,也一样需要自我关怀,只有自己照顾好了,才有能量,有耐心来更好地陪伴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