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万物复苏,也是孩子们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医生建议孩子们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但如果发现患儿过度睡眠,晚上充分休息,白天还是一倒就睡,这种情况正常吗?我出门诊时还会遇到这样的病人,家长想方设法地逗孩子开心,但患儿的表现却不可思议,他大笑的时候会出现身体瘫软,严重时猝倒在地,意识是清楚的,时间通常很短暂(〈 2 分钟),之后迅速恢复。那么,上述是怎么回事呢?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该让孩子喜还是忧呢?
发作性睡病的概念
其实患儿是得了一类听起来很梦幻的疾病,叫发作性睡病,与“睡美人症候群”(即克莱恩-莱文综合征)是不同的。发作性睡病的概念由法国医生Gélineau 在 1880年首次提出的 ,从发病到确诊平均延迟8~22年,因为患者的症状隐匿,家长意识不到孩子得病了,所以我们要引起重视。该病会贯穿求学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学习和生活,导致患者无法正常教育和就业。
发作性睡病的表现
发作性睡病是全球公认的罕见病,研究结果表明,多基因的易患性、自身免疫的因素、有些感染等会影响睡眠与觉醒相关的神经环路功能,导致发作性睡病的发生。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表现:
1.日间过度的思睡:这是发作性睡病的主要表现。夏季课堂上总会有同学酣睡,被老师批评,如果该同学告诉老师他得了睡病,估计老师会觉得他在狡辩吧?但事实是他确实病了。该疾病具体表现为:白天难以遏制的困倦,尤其是在单调、安静的环境下更容易入睡,有一些患者可能在行走、吃饭、说话时突然睡眠发作。无论患者夜间睡眠时间长短,日间睡眠总会发生,并伴有注意力的下降。
2.猝倒:猝倒是发作性睡病1型最具特征性的表现,发生率约为75%,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在大笑、生气等情绪激动时出现,同期意识清楚,持续时间很短。当遇到这种情况,你是不是会问,刚才发生什么了呢?不会抽搐了吧?其实不是。目前公认的观点是,猝倒发作与清醒期 REM 睡眠片段插入相关,患者在清醒期突然进入 REM 睡眠期,导致骨骼肌失去张力,但意识相对保留。
3.入睡前幻觉:发生率约为33%~80% ,是发生于觉醒-睡眠转换期的一种梦境般的体验,一般在入睡前,这种幻觉多伴有恐怖或不愉快的体验,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从清醒期直接进入到 REM 期睡眠相关,内在经历的梦境如同幻觉一样。
4.睡眠瘫痪:发生在刚入睡或从睡眠向觉醒转换过程中,发作时患者虽然意识清醒,但无法自主活动或讲话,常伴呼吸困难和各种形式的幻觉,就是咱俗话说的“睡瘫”,在外界刺激(身体受到触碰下)可恢复正常。
除了典型的症状外,你会发现孩子近期体重增加明显,有的还可能会有性早熟.精神障碍及认知功能损害。
看到上述的描述,是不是把自己家孩子对号入座了呢?我们要怎么确诊呢?如果你去就诊,医生会建议:①全面的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及日间多次小睡试验;②睡眠相关量表,包括Epworth 思睡量表和情绪触发猝倒问卷;③患者具有日间不可逆的睡眠,但多次小睡试验结果阴性时,可能会建议完善脑脊液 Hurt-1水平的检测;④除此以外,我们还会完善头颅MRI检查,必要时可能还会建议完善基因检测及自身免疫脑炎相关抗体检测。
发作性睡病的治疗方案
1.非药物治疗:让我们每天安排患儿日间特定时间小睡2~3次,每次15~20分钟,尤其对于学龄期患儿,我们更要重视午休的重要性。夜晚我们要维持有利于睡眠的环境(如房间安静,光线、温度适宜等),保持规律的睡眠-觉醒节律;保证充足高质量夜间睡眠,夜间睡眠时间至少8小时,条件允许时可适当延长;加强体育运动,管理体重。
同时,在患者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家长和老师要给予理解和帮助,鼓励患儿采取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态度,学业负担不宜太重。只要我们充分地认识发作性睡病的前因后果,我们就能从容应对,避免因过度担忧造成的心理负担。
2.药物治疗:我国发作性睡病发病的高峰年龄为8~12岁,考虑对患儿学习和身心发育的影响,有时候需要积极的药物治疗。在开处方前,医生会和家长充分沟通获益和潜在的风险,来制定适合患儿的最优治疗方案,常用药物包括:哌甲酯缓释片、巴氯芬等。
如果患儿确诊了,作为家长要相信医生,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减轻患者的痛苦。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的治疗,来减少日间不可逆的睡眠、减少猝倒发作、改善夜间睡眠。为了儿童健康,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