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远离“会呼吸的痛”
2024-06-26 13:15:07
作者:毛利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中医医院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因其发作时带来的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症状,被患者形象地称为“会呼吸的痛”。虽然现代医学在治疗哮喘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哮喘的复发性和慢性特征使得单一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彻底控制病情。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逐渐受到关注,凭借其整体调理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优势,为哮喘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本文将从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特点与优势、结合治疗的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哮喘的发病机制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包括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气道上皮细胞。具体来说,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气道高反应性:哮喘患者的气道对多种刺激物(如过敏原、冷空气、运动等)表现出过度敏感性,导致气道收缩,出现喘息、咳嗽等症状。

2.气道炎症:气道内存在慢性炎症反应,这是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础。炎症细胞的聚集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气道狭窄、分泌物增加,从而加重呼吸困难。

3.气道重塑:长期的炎症反应会导致气道结构发生变化,包括平滑肌增生、基底膜增厚、纤维化等,这些变化使得气道更加狭窄和僵硬,病情难以逆转。 二、西医治疗哮喘的方法与特点现代西医学在哮喘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通过药物控制和急救措施来缓解症状和预防发作。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药物治疗: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这是哮喘长期控制治疗的基石,具有强效抗炎作用,能有效减少气道炎症和降低发作频率。

β2受体激动剂:分为短效(如沙丁胺醇)和长效(如福莫特罗),主要通过松弛气道平滑肌,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主要通过阻断白三烯引起的气道收缩和炎症反应,改善症状。

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通过抑制副交感神经介导的气道平滑肌收缩,缓解支气管痉挛。

2.急救措施:

在哮喘急性发作时,通常采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进行快速缓解,必要时结合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以迅速控制症状和防止病情恶化。

西医治疗的优势在于药物作用迅速、效果明确,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长期使用激素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免疫功能下降等问题。此外,西医治疗主要针对症状控制,难以彻底根治病情。 三、中医治疗哮喘的方法与特点中医在治疗哮喘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强调整体调理和辨证施治,通过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本的效果。中医治疗哮喘的方法主要包括:

1.中药治疗: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辨证施治,常用的中药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黄芩、半夏等,具有宣肺、平喘、化痰、益气等功效。

中成药:如苏子降气丸、定喘汤等,具有益气养阴、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2.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如肺俞、膻中、定喘穴等,调节肺气,改善呼吸功能,缓解哮喘症状。

3.推拿和拔罐:

通过推拿和拔罐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减轻哮喘症状。

4.食疗和调养:

注重饮食调理,通过食疗方如枇杷叶粥、川贝炖雪梨等,养阴润肺,改善体质,预防哮喘发作。

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注重整体调理,副作用较少,适合长期调养和慢性病的治疗,但由于药效较缓,急性发作时的效果不如西医显著。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通过整合中医和西医的优势,能够更全面地控制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1.综合疗效:

西医的药物治疗能够快速缓解症状,中医的整体调理能够改善体质,减少发作频率,两者结合可以提高疗效,延长病情缓解期。

2.减少副作用:

通过中药的调理和西药剂量的优化,可以减少激素等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3.个体化治疗: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西医注重病理诊断,结合两者的优势,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全程管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注重长期管理,通过中医的调理和西医的定期复查,全面监控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哮喘的急性发作和慢性发展。 五、总结中医的针灸、推拿和中药调理,在缓解症状、预防复发和改善体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医的药物治疗和急救措施,则在快速控制症状和预防并发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不仅体现了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互补,更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