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医胃肠病的饮食调养科普
2024-06-28 14:58:06
作者:范洪阳
作者单位:眉山市洪雅县高庙镇卫生院

《2023年胃肠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约70%的上班族存在不同程度的胃痛、胃胀、反酸、腹泻等胃肠不适症状,因工作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饮食不合理导致胃肠疾病的比例则高达55%,且呈现增长态势。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凭借深厚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在胃肠道调养方面提出独特的见解。那么,立足中医学角度,胃肠病病因是什么呢?饮食调养方法有哪些呢?一文带你了解胃肠病饮食调养方案!

胃肠病病因是什么?

从中医学角度看,胃肠在生理上具有相互协调关系,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大肠主传导糟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旦受损,就可能出现一系列消化不良、食物不振、胃痛、胃胀等症状,影响身体健康。胃肠病的出现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紧密相关。

中医胃肠病饮食调养方法有哪些?

1.饮食有节:饮食有节即饮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包括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等。建议三餐按照特定时间进食,早餐在早上7点~9点之间,午餐在中午11点~1点之间,晚餐在晚上6点~8点之间,确保胃肠系统在最佳的工作状态下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且每餐进食量要适度,7~8分饱为宜,避免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此外,进食过程中充分咀嚼食物,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助于胃肠消化和吸收,减少不适症状。

2.饮食清淡:日常饮食中,尽可能减少油腻、甜腻、高脂肪等食物的摄入,包括油炸食品、肥肉、奶油蛋糕等,控制辣椒、花椒、胡椒、生姜等辛辣刺激性调味料的使用量,以免刺激胃肠黏膜。对于胃肠道患者而言,推荐多摄入粥类、面条、蒸鱼等食物,不仅营养丰富,还易于消化。

例如,合理搭配食材制作成粥,可充分发挥不同的调养功效。淮山药粥健脾消食、补虚健体,适宜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患者食用;茱萸粥由吴茱萸、大米、生姜、葱白组成,可健脾暖胃、和中止呕,对于溃疡病脘腹冷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患者具有积极作用;茯苓栗子粥茯苓、栗子肉、大枣、粳米组成,有助于健脾益气、补肾强体,具有脾胃虚弱、肾虚腰痛、尿频等症状的患者可以多喝。

3.寒热适宜:若摄入冷饮、生鱼片、冰淇淋等过寒的食物或饮品,体内的阳气将受到抑制,对胃肠消化、吸收和转运营养物质造成阻碍,从而诱发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过热的食物和饮品同样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增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问题出现的风险。

4.五味调和:饮食上讲究五味俱全,均衡合理,保持每天所摄入食物的多样化。对于不同证候的胃肠病患者,应注意忌口,如脾胃虚弱者少吃难消化的黏性食物、质地坚硬的食物、生冷食物;肝郁气滞者减少豆类、红薯、土豆等容易产气的食物,以免引起腹胀;积食停滞者需暂时性地避免进食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

5.食后调养:饭后适当活动能刺激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加快胃肠道蠕动和消化。如散步是一种很好的活动方式,缓慢而轻松的步行能推动食物在胃肠道中顺利前进,防止食物在胃内堆积,降低胃胀、胃痛等不适症状的出现概率。但需注意的是,大量进食后不宜剧烈运动,如跑步、跳绳、高强度健身等,可能导致胃肠道供血不足而影响消化。

总而言之,中医胃肠病具体可分为多种类型,不同证候的患者将出现不同的症状,通过饮食调养可以减少不适感。在日常饮食中,患者需饮食有节、饮食清淡,并充分把握食物的寒热,注重饮食结构的多样化,同时饭后适当活动,促进胃肠消化和吸收,以此有效改善胃肠病症状,减少对身体的影响。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