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失眠的情况,失眠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且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中医在我国具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其辨证施治的方式对很多疾病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失眠亦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从失眠的角度出发,一起聊一聊如何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助我们睡个好觉!
中医如何看待失眠的成因
1.营卫阴阳理论。中医学认为,失眠的首要病因为阴阳失调,如果人体内阴阳失衡,当人体阳气过盛或者阴气不足时,都会导致人们出现失眠的情况。
2.脏腑功能失调。中医学认为失眠还与人们脏腑功能失调息息相关。具体而言,当人们出现心火亢盛、肝火上扰、脾胃虚弱等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时,均可诱发失眠。
3.心神不宁和情绪因素。中医认为是失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们的情绪因素,当人们情绪波动较大、内心烦躁、思绪紊乱时,就会扰乱人们的心神,使人们的心神失去了滋养,人们就会心神不安,出现失眠的症状。
4.气血亏虚。在中医看来,失眠也是由于气血亏虚引起的。气虚时,推动、温煦、防御等功能就会下降,血虚就会使脏腑经络不能得到充分的滋养,从而引起身体功能的下降,进而导致心神不安,出现不寐的症状。
中医辨证施治失眠
1.肝火扰心证:(1)病症:失眠、多梦,甚至整晚不能入睡、脾气急躁易怒,头晕发胀、眼发红耳鸣、口干口苦、没有食欲、大便干结、小便颜色发黄、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状。(2)治疗原则:针对这类病症,主要采取疏肝泻火,安神定志的治疗原则。(3)代表方:肝火扰心证的代表方为龙胆泻肝汤。(4)常用药物: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能泻火清肝的黄芩、龙胆草、栀子;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车前子和泽泻;能滋阴养血的生地和当归;能疏肝理气的柴胡,以及能够镇心安神的牡蛎、龙骨和磁石。
2.痰热扰心证:(1)病症:痰热扰心证患者常出现心烦失眠、胸闷脘痞、恶心嗳气、口苦、头昏脑胀、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2)治疗原则:针对这类病症,主要采取清热化痰、和中安神的治疗原则。(3)代表方:痰热扰心证的代表方为温胆汤。(4)常用药物: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能理气和胃、健脾化痰的陈皮、半夏、枳实、茯苓;能清心降火的黄连、竹茹;能镇静安神的磁石、珍珠母、龙齿。
3.心脾两虚证:(1)病症:心脾两虚证患者常见失眠、多梦、易醒,伴有倦怠、四肢乏力、心悸、健忘、面色晦暗、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弦细无力等症状。(2)治疗原则:针对这类病症,主要采取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的治疗原则。(3)代表方:心脾两虚证的代表方为归脾汤加减。(4)常用药物: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能补气健脾的人参、白术、甘草,能补气生血的黄芪、当归;能补益心脾的远志、龙眼肉、茯神、酸枣仁;能行气和脾的木香。
4.心肾不交证:(1)病症:心肾不交证患者常见心烦不寐、难以入睡、心悸多梦、头晕耳鸣、腰膝无力、咽干少津、男子易梦遗阳痿、女性出现月经不调、脉细等症状。(2)治疗原则:针对这类病症,主要采取滋阴降火,通心肾的治疗原则。(3)代表方:心肾不交证的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和交泰丸加减治疗。(4)常用药物: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能滋肝补肾、填精髓的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能健脾渗湿,清泄相火的茯苓,泽泻,牡丹;能清心火的黄连,可以引火归原的肉桂。
5.心胆气虚证:(1)病症:心胆气虚证患者常见虚烦失眠、惊恐心悸、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质淡、脉弦细等症状。(2)治疗原则:针对这类病症,主要采取益气镇惊、安神宁神的治疗原则。(3)代表方:心胆气虚证的代表方为安神定志丸和酸枣仁汤加减治疗。(4)常用药物: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能益气养心的人参、甘草、茯苓;能化痰宁心的石菖蒲、远志、茯神、龙齿;能调血养心的酸枣仁和川芎;能清热除烦、解郁安神的合欢皮、知母和夜交藤。
总结
以上就是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的方法,有需要的患者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借鉴使用,提升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