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是指身体的四肢某一部位受到外力的作用,出现了骨折,导致了肢体的损害。四肢骨折的治疗方法有很多,首先要明确致伤原因,判断患者的病情,然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四肢骨折治疗方法有哪些。
切开复位内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是一种较常见的治疗方法,它是在直视下利用切口或器械进行骨折的复位、固定及软组织的修复。这种方法创伤大,术中出血较多,术后伤口感染较多,故手术时机及手术操作方法均有严格要求。一般为伤后2~4周,以骨膜修复、软组织修复为主。
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是骨折治疗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对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活动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主要用于开放性骨折以及因各种原因不能或不能耐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骨折。手术方法有多种,如钢板、克氏针、螺钉、钢丝等内固定物,以及人工关节置换术等。切开复位内固定已成为目前治疗开放性骨折及四肢骨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石膏外固定
1.适应证:(1)四肢各部位的开放性骨折或有骨挫伤,开放性伤口;(2)骨折已出现远端的血供障碍,或伴有肢体远端皮肤坏死;(3)四肢骨折合并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4)下肢骨折合并严重血管、神经损伤,伴发骨皮质碎裂,不能行内固定术。
2.禁忌症:(1)有严重的神经、血管损伤;(2)合并活动性出血;(3)合并有骨筋膜室综合征;(4)骨折断端嵌顿较深,难以复位或复位后不稳定;(5)全身情况不良者。
石膏固定期间应每2~3小时检查一次骨折部位,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石膏固定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减少患肢负重时间,以减轻肿胀程度。
外固定架
外固定架是最常用的固定方法之一,可用于闭合、切开复位的各种骨折,尤其适用于尺骨、桡骨骨折。优点:固定可靠;取材方便;无痛苦、费用低;易于搬运。缺点:固定时间较长;外固定架对软组织的影响较大,对骨结构有一定的损伤;固定后制动,使患肢肌肉萎缩,影响活动,尤其是关节面的复位,以及骨不连。外固定架的使用方法:患者站立或坐位,全身放松,由助手扶着或用手提着病人双足,让患者自然屈髋屈膝;患肢呈外展位;内固定架用吊带或吊环固定于患肢的远端或近端,以利于患肢的功能锻炼;外固定架可根据骨折部位的解剖结构和骨折类型,设计成不同规格、形状、类型的外固定架,以适应不同部位的需要。外固定架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应加强功能锻炼;必须重视患者的饮食和营养支持;应注意卫生、预防感染。
牵引
牵引是一种安全可靠、易于操作、疗效显著的外固定方法,常用于四肢长管状骨及头盖骨的骨折。但在使用牵引时要注意:
1.应注意牵引重量的选择,一般以体重的1/3~2/3为宜。同时应注意病人的呼吸及循环状态,以及关节活动是否受限。
2.在使用牵引时,应注意牵引方向及肢体长短。因肢体长短不一,而牵引方向不同,易导致骨折端的旋转、错位。
3.在使用牵引时,应注意观察是否有局部压痛,有无肢体肿胀、青紫。如有上述情况应及时处理,防止并发症发生。
4.对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要注意保护患肢,防止跌倒而造成神经损伤。因牵引后会造成患肢肿胀、疼痛加重。
5.牵引后要注意观察患肢活动情况,有无肿胀加重等情况发生。
石膏外固定及牵引结合手法复位的骨折固定
对于创伤较大或复杂骨折,可先通过手法复位后,再采用石膏外固定,并用牵引结合手法复位,使骨折断端达到解剖复位和生理平衡,再予以石膏固定。
总之,四肢骨折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1.若患者患处疼痛、肿胀明显且伴有出血,需要立即到医院接受检查,再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2.在治疗过程中要多观察患者的情况,多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3.在治疗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患者安静,不能让其过于劳累。4.患者要多休息,尽量减少对骨折部位的刺激。5.在饮食方面要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6.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进行功能锻炼。7.若患者患处疼痛严重且伴有出血现象,要及时进行止血处理,并观察患处皮肤循环。
功能锻炼
四肢骨折后,早期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使骨折端之间有足够的粘连,有利于骨痂生长,并能防止或减少肌肉萎缩。骨折后2周左右,应开始做关节活动锻炼,开始以被动活动为主。以后可逐渐增加主动活动。
1.上肢运动:双手拇指相触,其余四指放在胸前。然后以握拳动作使上臂抬起与身体呈直角。然后放松握拳,重复做10次为一组,每天3~4组。
2.下肢运动:双足分开站立,与肩同宽;用力提拉负重的小腿三头肌并向后牵拉;然后放松肌肉休息片刻;最后做屈膝动作,以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
3.足部运动: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并尽量向上伸展,然后放下;双下肢屈曲成直角,双足和双肘在一直线上;然后放下;重复做10~15次为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