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很多情况下需要使用到胰岛素。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其自身的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水平极低,其他类型降糖药物治疗基本无效,因此需长期依赖胰岛素治疗,治疗不规范容易反复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往往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方案是长期的,且由于患者本身血糖波动很大,其注射方式往往较频繁,需每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多为三餐前、睡前)或将胰岛素放入胰岛素泵中佩戴使用。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情况则多种多样,对于早期病程的患者,如空腹血糖≥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9.0%,提示患者应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这种强化治疗是为了快速降低高糖的毒性作用,最大程度的保护患者的胰岛功能。很多早期病程的患者经过强化治疗,后来可以停用胰岛素改为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甚至还有一部分患者可以实现完全停药。对于中期病程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部分受损的患者,往往需要每日补充一部分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降糖治疗,这类患者的降糖方案可以相对简便,每日1-2次胰岛素注射即可。而对于进入2型糖尿病晚期病程的患者,其自身的胰岛素分泌水平非常低,类似于1型糖尿病,则需要胰岛素多次注射。特殊情况下,如妊娠期、围手术期、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时也需要短期使用胰岛素。
其次,不同种类的胰岛素降糖作用不同,注射时间也不同,不可混淆。胰岛素的种类按照作用特点大体来说可以分为餐时胰岛素、基础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餐时胰岛素又分为短效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其降糖作用较强、时间较短,主要是管理餐后血糖。不同的是,短效胰岛素需餐前15-30分钟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则餐前皮下注射即可,不用等待就可进餐。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这类胰岛素降糖作用相对比较平缓,主要是控制空腹和全天的基础血糖。其中,中效胰岛素作用时间仅能持续十几个小时,一般多在睡前皮下注射,管理夜间和清晨空腹血糖。长效胰岛素作用一般较长,可达24-42个小时,基本可以实现全天任一时间固定皮下注射。有部分使用三餐前餐时胰岛素和睡前基础胰岛素的患者,由于对胰岛素认识不够,自行将睡前基础胰岛素改为白天的餐前胰岛素,夜间发生低血糖的几率极大,在老年人中非常容易夜间低血糖导致脑中风、心梗、昏迷等。也有一些患者用基础胰岛素来代替餐时胰岛素,发现降糖效果不理想,又自行增加胰岛素剂量,导致全天基础胰岛素用量过大,空腹、餐前、夜间发生低血糖,而餐后血糖却仍然控制不佳。
此外,胰岛素并不是万能的。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其导致高血糖的原因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如一味只补充胰岛素,出现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的风险明显增高。如能同时联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以减轻胰岛素抵抗,以及其他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如延缓餐后葡萄糖吸收、增加尿葡萄糖排泄等,多种不同机制的药物可协同加重降糖效果,实现空腹、餐后血糖的共同管理,同时还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胰岛素的剂型众多,非专业医务人员几乎无法对所有胰岛素一一了解清楚。希望通过对胰岛素的一个初步解释,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胰岛素方案,消除对胰岛素的过度紧张情绪,有助于实现长期控糖的目标。不同于其他内科疾病用药,胰岛素方案个体化的特色非常显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胰岛功能、胰岛素抵抗程度、肝肾功能等,所有治疗均建议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过程中需动态监测血糖控制指标,避免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