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何谓新生儿惊厥?
2024-07-02 10:48:14
作者:甘婷婷
作者单位: 兴业人民医院

惊厥是大脑皮质功能的暂时紊乱引起脑细胞异常放电。表现为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的肌肉强直、阵挛性抽搐,并引起关节运动,多为全身、对称性。常伴有意识障碍。新生儿惊厥的病因治疗比抗痉治疗更重要,长期预后与病因关系密切。

常见病因有哪些?

惊厥可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放电引起,但这种异常放电可由许多原发性颅内病变(脑膜炎,脑血管意外,脑炎,颅内出血,肿瘤)引起,或继发于全身性或代谢性(如缺血,缺氧,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钠)疾病。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对诊断很重要,是进行特殊治疗和估计预后的关键,主要病因如下:

1.围产期窒息。围产期严重窒息可引起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见于足月儿,其临床特点是意识障碍、张力减低和惊厥。惊厥多在生后12小时左右出现,开始为微小型发作,以后可出现强直性或多灶性阵挛性惊厥。此时常有颅压增高,窒息更为严重的后果是颅内出血。

2.产伤性颅内出血。由于接生技术提高近年来已逐渐少见产伤性颅内出血。因难产或产程延长而致头部物理性损伤使小脑幕或大脑镰撕裂,引起大量硬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体重较大的足月儿。通常在生后12~24小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生后第2~3天出现限局性或多灶性阵挛型惊厥。

3.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主要由于室管膜下胚胎生发基质尚未退化,具有丰富毛细血管,对缺氧、酸中毒极为敏感,易出血。在一次严重窒息或缺氧后2~3天,临床症状突然恶化,神经系统症状在数分钟及数小时内迅速进展,表现为意识障碍、肌张力低下和呼吸节律不整,随着前囟膨隆或紧张,很快出现强制性或多灶性阵挛性惊厥,出血量多者在1~2天内死亡。

4.感染。以化脓性脑膜炎最多见,大多为生后感染,发病在生后1周以后。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惊厥在开始为微小型,以后变为强直性或多灶阵挛性。胎儿在宫内感染风疹、弓形虫和巨细胞病毒,可引起胎儿脑炎,若胎内病变持续至出生时,则生后即可出现惊厥。不合并脑膜炎的败血症也可引起惊厥,可能和心血管功能衰竭、血中电解质和葡萄糖代谢紊乱有关。

5.代谢异常。(1)低血糖:血糖<2.2mmol/L(40mg/dl)为低血糖。常见于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小于胎龄儿、早产儿和有缺血缺氧及其他应激的新生儿。低血糖多发生在生后3天内,常同时有原发病存在,除惊厥外尚可表现为呼吸暂停、意识迟钝、肌张力低下和哺乳困难等。低血糖也可由于遗传代谢病,如:果糖不耐受症、枫糖尿病等引起。(2)低血钙:定义为血清钙水平<1.8mmol/L。生后3天内起病的低血钙与低出生体重、窒息、母亲糖尿病等有关。生后1~2周发病的低血钙通常不伴有其他疾病,可能由于母亲维生素D不足、新生儿肾脏和甲状旁腺功能不完善以及牛奶喂养所引起的。(3)低血镁:常与低血钙同时存在,也可单独发生。低血钙婴儿用足量钙剂治疗后惊厥仍持续存在时应考虑低血镁。(4)高钠或低钠血症:高钠血症常因钠的过度负荷或脱水引起,低钠血症通常由于窒息、颅内出血或脑膜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所致。(5)先天性代谢紊乱:为少见的遗传代谢病,包括枫糖尿病、苯丙酮尿症、尿素循环障碍等。(6)维生素B6依赖症:为遗传性犬尿氨酸酶缺乏,其维生素B6需要量为正常婴儿的5~10倍。

临床表现有什么?

新生儿惊厥常见的是局灶性的,可能难以辨认。游走性阵挛性肢体抽动、交替性半侧肢体惊厥或原发性大脑皮质下惊厥(呼吸骤停、咀嚼运动、持续性眼偏斜、肌张力发作性改变)都是常见的。很少有癫痫大发作。阵挛性肌肉活动伴肌张力增高和烦躁不安必须与真性惊厥相区别,烦躁不安只有在刺激后才会产生阵挛,握住肢体不动可制止阵挛。而惊厥是自发产生的,握住肢体时仍感觉到肢体的抖动。

有何并发症?

新生儿惊厥容易发生窒息、脑缺氧等并发症,应该密切注意新生儿的护理和预防保健。

如何治疗?

首先是针对原发病变,其次是治疗惊厥。病因治疗比抗惊厥治疗更重要。患儿应维持正常的通气、换气功能。如果血糖低应给予10%葡萄糖静注,如果有低血钙,给予10%葡萄糖酸钙,同时监测心率。如果有低血镁给予50%硫酸镁肌注。抗惊厥药物最常用苯巴比妥。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