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酒量和麻醉有啥关系?
2024-07-02 10:48:21
作者:李中云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
酒量,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喝酒的最大限度。有研究表明,一个普通成年人,24小时内可以代谢的最大酒精量为450mL(约50度白酒1斤8两,38度的白酒2斤3两)。酒精的血浆浓度达到25mg/dL可引起意识和运动功能受损,大于100mg/dL可引起前庭、小脑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超过500mg/dL即可引起明显的呼吸抑制甚至死亡。

一、酒量的大小主要与酒精的吸收与代谢有关。

1.酒精的吸收。饮酒后,酒精很快通过胃和小肠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研究发现,在摄入含脂肪、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的混合食物后饮酒与空腹饮酒相比,酒精吸收的时间要延长约3倍,所以说酒前吃些饭,酒量就会略微增大。酒精的吸收速率在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资料证实,酒精吸收速度在个体间相差2~3 倍,这种差异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相关。

2.酒精的代谢。从消化道被吸收的酒精,除少量(约5%~10%)未被代谢而通过呼吸和尿液直接排出外,大部分被氧化分解。一般情况下,饮酒者血液中酒精的浓度在30~45分钟内将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90%~98%的酒精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并通过肝脏被代谢,经肝脏处理后的酒精及其代谢物进入体循环。酒精代谢在肝脏中按酒精→乙醛→乙酸→水和二氧化碳化学过程进行。这个化学过程中,由于生成的乙酸容易转化为一种可以为身体供给能量的物质(乙酰辅酶A),被彻底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正常生理条件下,约80%的酒精被乙醇脱氢酶代谢,余下约20%的大部分由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代谢。在肝脏细胞中存在乙醇脱氢酶,能够使乙醇变成乙醛。乙醛在肝内被乙醛脱氢酶催化生成乙酸,乙醛脱氢酶以两种类型存在肝中,姑且称为酶A和酶B(黄种人约50%缺乏)。先天缺乏酶B的人由于不能充分处理乙醛,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出现颜面潮红(乙醛堆积所致),同时出现心悸、头痛、吸气困难、呕吐等症状。这类人群对酒精敏感,所以这种“先天不足”的小酒量,再怎么练也不行。

二、酒量与麻醉的关系

1.酒量与麻醉药剂量问题:一般长期酗酒者或者酒量大的人对许多静脉和吸入麻醉药均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手术麻醉时麻醉药物用药量大于非饮酒者,不过这也不是完全绝对的,对于麻醉医师而言,具体麻醉药物选择及用药剂量依据病人的疾病情况综合评估,以满足手术及麻醉的需要,一定不会出现“麻不倒,麻了醒不来”的情况。而且通常是酒量对全麻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对半麻的影响相对较小。

2.长期饮酒的病人对麻醉的影响。长期饮酒对身体会产生诸多影响,主要包括:神经病变,例如维生素不足导致神经炎、自主神经系统失调、内分泌失调,酒精性脑病和酒精性肝病等等;心血管病变,例如心率失常、心脏传导障碍、心力衰竭等等;电解质失衡;酒精对肝脏的影响显而易见,长期饮酒者肝脏经过反复脂肪浸润,最终可发展为肝组织坏死、纤维化,导致不可逆性酒精性肝硬化,引起腹水和出血倾向。这些变化必然会增加麻醉的危险性。长期酗酒者若已经出现心脏的问题,加上对麻醉药的剂量需求又增加,术中很容易出现循环不稳定甚至意外情况的发生。又如出现了肝功能不全会严重影响很多麻醉药物的代谢,甚至难以预判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肝功能不全可能造成的贫血及凝血功能异常,会导致术中大量异常出血。对麻醉方式的选择也可能产生影响,比如凝血功能异常使得椎管内麻醉(一种安全性较高的半麻)成为一种禁忌,只能选择全麻。所以,酗酒病人的确是不“容易”被麻醉,但是一旦被麻醉后,却也不容易恢复。因为药物的半衰期会因为长期酗酒而可能会延长,所以长期饮酒病人的术后苏醒延迟发生率也比较高。

综上所述,酒量大小对麻醉存在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否存在长期饮酒及因此已经造成机体伤害的程度。麻醉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心脏、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等制定麻醉方案,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同时为围术期的安全保驾护航。如果您是酒中豪杰,万一需要手术麻醉,记得告诉麻醉科医师您的饮酒史及酒量,这些对麻醉及手术的安全非常重要!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