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健康习惯早养成,慢病防治从你我做起
2024-07-02 14:28:41
作者:徐郡泽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随着“抖音”、“快手”等软件的应用,“慢性病”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词语了,对人们的健康、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哪些疾病属于慢性病?引发慢性病的因素有哪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好哪些工作,才能将慢性病扼杀在摇篮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慢性病?

慢性病,顾名思义,是一种病程较长、治疗时间较长的疾病,又被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结构的改变,近几年,慢性病的发生率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在临床中,慢性病的种类较多,如:高血压、高血脂、慢性支气管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慢性阻塞性肺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其中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慢性支气管炎最为常见,因此,在临床中又为这类疾病赋予了“三高”、“五高”等名称。

据我国医药中心数据显示,2002年18岁以上城市人口糖尿病患病的概率约为4.5%,农村人口约为1.8%,2007~2009年糖尿病患病率增至9.7%,2010~2017年持续增加,增至11.2%,截止2023年,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2.8%。而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出更加迅猛的趋势,在1979年,其发病率大约为7.73%,1991年高血压的发病率约为13.58%,2002年已经达到了18.8%,截止2023年,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9%,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类慢性病。

慢性病形成的因素有哪些?有哪些危害?

1.病因。我们都知道,任何疾病都不会无的放矢,而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那么,引发慢性病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是内在因素。即遗传基因变异因素,主要是指家族成员中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病史,那么这部分人群患有慢性病的风险就会大大地提升。其中免疫系统基因病变也是诱发慢性病的一类因素,也就是说,在慢性病遗传基因的背景下,如果受到病毒感染、化学因素、饮食因素及生活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出现异常,从而诱发慢性病。

二是外在因素。在慢性病中,外因因素包括的内容较多,如:年龄、体重超重、肥胖、长期过量饮食、运动量不足、营养失衡、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都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日常生活中,许多慢性病又被称为“富贵病”,主要是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许多人对饮食、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所给予的关注度较低了,认为年轻时就要学会享受,导致慢性病悄悄地找上门。我们都知道,健康的饮食是保障营养均衡的重要途径,如果长期的高脂、高糖、高盐、高油饮食,并且运动量不够的话,就会引起超重甚至肥胖,使人体消化功能和代谢功能出现问题,长久下去,就会引发各类慢性疾病。当然,除了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精神因素也是诱发慢性病的一类要素,如果精神状态长期处于紧张、激动、焦虑,也会导致心脑血管受到损害,从而诱发糖尿病。

2.危害。随着经济发展,慢性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但对老年人群的影响还是很大,我们都知道,人体是由多个器官、组织以及骨骼等构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机能会不断下降,使人体的内脏、骨骼以及肌肉等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从而导致老年人群身体功能出现衰退的现象,在慢性病的影响下,老年人群的行动能力、生活质量都会受到相应的限制。

因此,我们将慢性病的危害归为这几类,一是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在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显示,全球慢性病死亡率已经超过50%,且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在我国,约83%的死亡是由慢性病所引起的,据研究数据显示,每24s就有一个中国人因心脑血管疾病去世。二是对人们的健康质量产生严重的危害。在临床中,慢性病不仅是引发冠心病、中风、尿毒症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患者视网膜病变、视力损伤和失明的主要原因。三是对人们经济和家庭带来了较大的负担。慢性病是一种长期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改变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进程,并且严重的慢性疾病,还需要借助透析、化疗等大型治疗才能维持生命,需要家庭投入较大的资金,所以为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如何防治慢性病?

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我国出台了许多政策,如:《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对慢性病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指出要推进“三高”共管,做好血压、血糖、血脂的规范化管理,使慢性病的规范管理率提升到70%以上,年度血脂检测率提升到35%以上,持续提高治疗率和控制率。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防治慢性病。

一要定期体检。及时参加医护人员、社区人员组织的体检或宣传活动,如:社区疾病健康宣传,掌握慢性病的含义、危害和预防手段等,增强慢性病知晓率和防范意识,积极参加每年、每季的体检活动,提升慢性病的检出率和控制率。

二要改变饮食习惯。俗话说:“饮食决定健康,健康决定生命”,科学、合理地饮食是防治慢性病的重要措施。日常生活中,可坚持定时、定量和定营养的原则,合理搭配三餐,补充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避免食用含糖量较高的糖类食品或者高油、高盐、高胆固醇食物。

三要改变生活习惯。日常需进行适量的运动,不吸烟、不酗酒,保持良好的心情,确保充足的睡眠,拒绝晚睡、少睡、多睡。

四要做好自我管理。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以糖尿病为例,要遵照空腹、餐前、餐后2h、睡前或凌晨3点的原则进行血糖检测,使血糖指标保持正常的状态。

简而言之,慢性病是一种病程长、危害大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饮食、生活习惯、自我管理等防治措施,定期进行体检,预防慢性病从你我做起。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