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康复”这一概念持续受到热切关注,众所周知,产妇往往需要进行盆底功能治疗以促进恢复。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只有产妇才需要关注盆底康复呢?对于那些从未经历过怀孕与分娩的人群,是否也可能面临盆底功能损害的问题,同样需要进行盆底康复的考虑呢?要解开这个疑惑,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盆底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盆底?
女性的盆底是由多层紧密交织的肌肉和筋膜构成的一个复杂结构,它宛如一张精心设计的“吊床”,不仅稳稳地承托和支撑着盆腔内的各种脏器,还承担着多项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这张“吊床”能够精确地控制排尿和排便过程,确保身体的正常排泄功能;同时,它还负责维持阴道的紧缩度,这不仅对于女性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还能在性生活中增进性快感,提升生活质量。此外,盆底结构还努力维持着盆腔脏器的正常位置,确保它们能够各司其职,共同维护女性的整体健康。
然而,当盆底肌因各种原因,如分娩、年龄增长、长期腹压增加等,受到损伤或退化时,这张“吊床”的承托能力就会逐渐降低。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盆底脏器的位置发生改变,原本井然有序的功能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最终,这些变化可能引发一系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即医学上通常所说的PFD,给女性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困扰。
什么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指由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或损伤所引发的一系列疾病,主要涵盖盆腔内脏器脱垂(POP)、尿失禁(UI)、粪失禁(FI)、慢性盆腔痛(CPP)以及女性性功能障碍(FSD)等症状。在全球范围内,PFD被视为继高血压、抑郁症、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症之后,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五大常见慢性病之一。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盆底组织受损或退化是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重要诱因。女性罹患PFD的常见影响因素包括妊娠、分娩、年龄增长与激素水平变化、盆腔手术史,以及长期导致腹压增加的因素,如肥胖、慢性咳嗽、频繁抬重物、便秘等。
1.妊娠与分娩。妊娠和分娩是PFD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妊娠期,盆底组织长时间承受来自子宫、胎儿、胎盘以及羊水的压力,造成盆底肌肉被挤压,肌纤维变形。妊娠期内分泌改变以及分娩过程松弛激素释放等原因,进一步导致产道舒展、扩张及损伤使盆底肌张力降低,支持力降低而影响盆腔脏器位置及功能。与妊娠相关的其他因素,如阴道分娩的次数多、阴道器械助产、第二产程延长、产道受损、新生儿体重过大、产后过早的重体力劳动等都可能导致PFD。
2.盆腔手术。盆腔手术如子宫切除术、结直肠手术等术后盆底静态解剖、动力解剖、功能解剖、肌肉组织主动支持系统和筋膜组织被动支持系统的改变,盆底残余结缔组织和肛提肌的支持力量、收缩延展能力减弱,从而导致了患者术后容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
3.年龄和激素。患PFD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在SUI患者中,中青年约占50%,44~55岁为高峰期,55~70岁为平台期,70岁之后患病风险持续增加。调查1004名妇女,显示平均年龄每增加10岁,POP发生的风险将提高40%。绝经导致的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盆底支持结构的松弛老化和薄弱缺损、肌肉的含量减少和力量下降,导致盆腔生殖器官功能减退或障碍。
4.各种原因引起的长期腹压增加。长期腹压增加的因素,如咳嗽、肥胖、便秘、痔疮、重体力活动、长期蹲位等通过压力传导引起盆底神经肌肉牵张,肌肉纤维组织受压变薄,进而削弱盆底功能导致盆底支撑力下降,增加PFD的罹患风险。
由此可见,盆底康复并非只有产妇需要,有以上高危因素的女性及男性都需要警惕是否发生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令人困扰、难以启齿导致不能合理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虽非致死性疾病,但多种症状常合并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带来夫妻生活质量差、家庭不和睦、社会不稳定等问题。积极防治PFD是健康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及时、正确的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