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常常有病友在拔针后会问:“护士,我拔针的伤口肿(皮下出血)了,已经压十分钟了,为什么还是没有止血呢?”相信有过输液或者抽血经历的广大病友都有这样的经历,具体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好好说道说道。
俗话说:知其然要先知其所以然,病友们看见的血肿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我们要先了解静脉穿刺的方法。静脉穿刺是将静脉穿刺针刺入静脉,用于抽血或输液使用。在进行穿刺时,当针头刺入皮肤,多数情况下并不会立即进入血管,而是会沿着血管壁前行少许,然后才进入血管,这使得皮肤和静脉两个穿刺点经常不在同一个点上,所以会出现两个针眼。一个是皮肤上肉眼能看到的,另一个是肉眼看不到的血管针眼。通过了解静脉穿刺的方法,我们可以把拔针后出现的皮下出血原因主要包括按压的方式,方向、力度、时间、面积。
按压的方式
拔针后,通常会使用无菌棉签。使用无菌棉签时,有人按住棉签梗,有人按住棉签前端棉球处,选择按住棉签梗的人常常由于按压不当出现静脉血肿,而按住前端棉球处很少会出现。
按压方向
按压方向分为纵向按压和横向按压。纵向按压:当患者完成抽血或输液并拔除针头后,棉签与血管平行纵向按压在皮肤的针眼位置。横向按压:又称垂直按压,棉签与血管垂直横向按压在皮肤针眼处。
大多数人会习惯性地选择横向按压!但这种按压方式往往更容易出现皮下出血。横向按压法通常只压到皮肤针眼,忽略了血管针眼,从而出现皮下出血。纵向按压法却能同时按压住两个针眼,有效预防皮下出血的发生。
按压力度
按压太轻达不到止血的效果,过重又会引起疼痛。在按压过程中,交换式按压也不利于伤口止血。因为拔针止血包含两个机制:1.生理机制。生理止血是小血管损伤后,刺激局部收缩血管及血管内膜损伤激活血小板粘附、聚集和血浆中凝血系统形成止血栓填塞伤口,有效地抑制出血。2.压迫止血机制压迫止血是对局部血管压迫,暂时阻断血流,从而达到止血作用。而交换按压止血会由于不同的人按压的力度不均匀,以及交换过程中停留时间不同,使局部血液形成阻断-恢复-阻断-凝血的过程。在恢复过程中,血液迅速通过损伤的血管壁溢出,导致皮下发生淤血。
按压时间
拔针后按压时间不够是造成局部出血及皮下瘀血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血管穿刺处的血细胞凝集块尚未形成,在静脉压及骨骼肌收缩的挤压作用下血液易从针眼处溢出,形成瘀血或皮下出血。
按压面积
静脉穿刺时,针尖进入皮下后,在血管上方平行移动一段距离后才能进入血管,因此皮肤和血管有两处出血点,只有两个出血点同时受到按压,才能有效防止皮下出血。
结合以上,我们只要采用正确的按压方式,方向,力度,时间和面积就可以避免皮下出血的发生。即拔针后按压棉签前端棉球处,棉签按压的方向与血管平行纵向按压在皮肤的针眼位置(同时按压住两个针眼);按压的力度应该均匀适中,应尽可能减少换手按压,尽量一人单独完成;按压时间为5分钟,如应用抗凝药物或凝血功能较差的人群,应延长按压时间至10分钟,至针眼不渗血为止;按压的面积为棉签顶端要超过皮肤出血点上方1~2cm为宜。
皮下出血的处理方法
如果出现皮下出血,我们也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处理,不用惊慌。
1.皮下出血较少,经过按压已停止出血,可暂不行特殊处理。2.皮下血肿大,可采用以下方法:24小时内可采用冰袋冷敷穿刺点,以促进血液凝固。24小时后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热敷的温度切忌过高,一般在60℃左右,时间不宜过长,每次10~15分钟,以免烫伤皮肤)。如感到疼痛,也可用50%的硫酸镁湿敷,以促进血肿消退,缓解疼痛。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小妙招,在临床实践中,屡试不爽。方法如下:将新鲜马铃薯清洗干净,切成1~2mm厚度片状,在睡前敷在淤血处,用保鲜膜充分覆盖,3~4次即可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