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先兆早产的信号:哪些症状需要警惕
2024-07-05 11:53:16
作者:莫莉
作者单位: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妇幼保健院
1. 早产儿的危害

1.1免疫力差

早产对早产儿会造成极大危害,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免疫功能会受到影响。由于宝宝尚未足月,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数量较少,对细菌、病毒以及其它致病菌的杀伤和清除能力就会严重不足。

1.2呼吸功能不稳定

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功能会存在障碍,由于其呼吸中枢以及器官发育不成熟,肺部表面活性物质较少,故容易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严重情况下还可能会患上肺透明膜病,并缺氧致死。

1.3体温调节能力差

早产宝宝的体温中枢尚未发育完全,且皮下脂肪较少,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自身产热能力差。在这种情况下体温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可随着气温变化而变化。

1.4外表异常

部分早产儿的外表也会受到影响。其中比较多见的是头颅相对更大,可能会占到整个身体的三分之一,且会伴随有囟门宽大、颅骨较软以及毛发稀少等不良表现。同时男婴儿会有睾丸未降的反应,女婴的大阴唇往往不能遮盖住小阴唇。

1.5其它危害

早产婴儿的肝脏及心肺功能都没有发育完善,尤其是肝脏的酶系统功能较低,缺乏维生素K,很容易出现出血及黄疸类症状。除此之外,智力发育也会变得迟缓,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都会有影响,和同龄宝宝相比会有较大差距。

2. 早产前兆信号

2.1肚子阵痛

在怀孕28周之后,宝宝提前生产,孕妈第一反应肯定是肚子痛。这种阵痛有点类似痛经,连带腹股沟也会持续酸痛,严重者还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加及阴道出血。这时就很有可能是临产的征兆,应立即去医院检查。

2.2子宫收缩

子宫收缩也是分辨早产的主要依据。正常的宫缩一般是没有规律可言,且收缩频率不高。如果在孕晚期出现有规律的子宫收缩,而且保持较高的频率,这一时候,通常还伴随着下腹部反复变软、变硬,肌肉产生强烈的发胀感。

2.3羊水流出

羊水是保护胎儿生命的关键。在孕妈怀孕7个月之后,一旦发现下体有温水样的液体如小便样,无法控制地慢慢流出,那就是早期破水了。

2.4剧烈呕吐

这个时候,孕妇可能会出现剧烈呕吐的情况,继而导致孕妇甚至连东西也吃不下,这种情况的话,对于孕妇以及胎儿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会导致孕妇出现脱水的情况,有可能会导致孕妇出现电解质紊乱的不良症状,倘若情况严重的话,甚至会危及孕妇的生命健康。

3. 如何应对早产

3.1放松心情

当出现早产的征兆时,孕妇和家人如果不了解情况的话,很可能会精神紧张。所以,在孕妇出现早产征兆时,首先家人应该保持镇定,给孕妇一个安定的环境,这样可以减轻孕妇的精神负担,稳定情绪。

3.2药物安胎

安胎药物的治疗可延长分娩的时间,在这段延长的时间内,医生会积极地对孕妇使用特定药物,这类药物可以加速胎宝宝肺部及其他器官的成熟,降低因为器官不成熟所导致死亡和畸形两种早产宝宝常见情况的发生率。治疗早产并非一味要求延长妊娠,在治疗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对宫内环境不良有胎死宫内危险的孕妇,应结束治疗,尽早终止妊娠。

3.3检查宫缩

如果孕妇出现子宫规律性收缩时,可能是早产的征兆。这时孕妇需要检查宫缩,以确定是否就是早产的先兆。孕妇可以将手指放在腹部,如果感觉到子宫有阵阵的放松和收紧,就可以记录一下宫缩的频率。如果宫缩是每隔10分钟左右一次,而且即使改变姿势也是如此,就要立刻找医生了。

3.4缓解阵痛

孕妇如果出现子宫收缩的阵痛,这是早产的信号。因为阵痛时的子宫收缩对孕妇的胃有一定的压迫作用,这时孕妇可以通过吃一些高能量的食物,比如巧克力来缓解胃部的压力,减轻阵痛。

3.5医院救治

出现早产的征兆后,必须尽早送孕妇到医院接受检查。送到医院后,护士检查血压、心率和体温等,然后医生用探测仪在孕妇的腹部检测胎宝宝的心率,并且会检查宫缩的情况,以及宫颈是否已经打开。如果胎宝宝已经开始分娩而且不能停止的话,医生就会马上准备好让孕妇顺利进行分娩。

结语:

怀孕中出现早产迹象一定要积极治疗,并在治疗中保持平和的心态,配合专业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保护母婴的健康。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