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如何通过健康饮食预防冠心病?
2024-07-05 14:04:02
作者:赵博韬
作者单位:沧州市中心医
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居高不下。这种疾病的形成往往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饮食中的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和高糖等成分,不仅会增加体重,还可能引起血管硬化、血压升高和血脂异常,从而诱发或加重冠心病。 选择健康脂肪     健康脂肪主要来源于植物油、坚果、种子和鱼类。这些食物富含以下几种不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橄榄油、油菜籽油、花生油和坚果中。单不饱和脂肪有助于降低LDL-C水平,并保持或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这有助于保护心血管健康。

多不饱和脂肪:包括ω-3和ω-6脂肪酸,尤其是α-亚麻酸和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这些脂肪酸主要存在于鱼类(如鲑鱼、鳕鱼和沙丁鱼)以及亚麻籽和核桃中。ω-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同时也有抗炎和血液调节作用。

避免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这些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动物脂肪、加工食品和深炸食品中。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能够提高LDL-C水平,并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控制胆固醇摄入     胆固醇主要通过食物摄入,尤其是高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食物,这些食物会提高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被称为“坏胆固醇”。

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动物脂肪(如肉类、奶油和奶酪)以及部分植物油(如椰子油和棕榈油)中。反式脂肪酸则主要存在于加工食品和快餐食品中,如薯片、油炸食品和一些点心。

为了控制胆固醇摄入,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食用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品,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限制高胆固醇食物:如肝脏、蛋黄和贵腐菌。

注意食品标签:选择低胆固醇和低饱和脂肪的食品,避免或减少加工食品和快餐食品的摄入。

保持健康的体重:肥胖和超重与胆固醇水平升高有关,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控制体重。

通过控制胆固醇摄入,特别是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可以降低LDL-C水平,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限制盐的摄入     盐主要通过食物摄入,特别是加工食品、快餐和咸味零食中含量较高。过量的钠摄入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增加血容量,进而提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包括心脏病和中风。

为了限制盐的摄入,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选择低钠食品:注意食品标签,选择低盐或无盐添加的食品,尤其是罐头食品、速食和加工食品。

少用盐调味:在烹饪和食用过程中减少对食物添加盐的量,尝试使用香草、香料和柠檬汁等替代品来增加风味。

避免高盐食物:如腌制食品、咸肉和熏肉等,这些食物通常含有高浓度的钠。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新鲜水果和蔬菜含有丰富的钾,有助于平衡体内钠和钾的比例,帮助降低血压。

避免过多食用咸味零食:如薯片、花生和盐渍坚果等,选择无盐或低盐版本的替代品。 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     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可以带来多种健康益处。它们富含的维生素C、维生素A、钾、膳食纤维和其他营养素有助于:

降低慢性疾病风险: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和部分癌症。

促进消化健康: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消化系统功能,并预防便秘。

提升免疫系统功能:水果和蔬菜中的抗氧化剂有助于减少自由基损伤,增强免疫系统的抵抗力。

维持健康体重:由于水果和蔬菜通常富含水分和低热量,有助于控制体重和管理体重。 控制糖分摄入     糖分主要分为天然糖和添加糖两种。天然糖存在于水果、蔬菜和牛奶等食物中,而添加糖则是在加工食品和饮料中添加的糖分。

避免高糖饮料和加工食品:如软饮料、果汁饮料、糕点、甜点和糖果等,这些食品和饮料通常含有大量的添加糖。

选择天然糖分食物:多食用水果和蔬菜,它们含有天然糖分同时富含营养素和膳食纤维。

阅读食品标签:注意包装食品中的糖分含量,避免选择添加糖含量高的产品。

减少烘焙和烹饪中的糖分:可以尝试减少食谱中的糖量或者使用替代品,如香草提取物或者低糖食谱。

逐步减少糖分摄入:可以逐步减少日常饮食中的糖分量,帮助调整口味偏好和减少对甜食的渴望。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