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新生儿黄疸:是“黄”还是“慌”?
2024-06-21 14:37:40
作者:于新华
作者单位: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 

在迎接新生命降临的喜悦中,新手父母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与疑惑,其中,“新生儿黄疸”无疑是众多关注点之一。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让人心生一丝不安,毕竟“黄”与“健康”的直观印象似乎相去甚远。但实际上,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过度“慌”张。本文将从认识黄疸、黄疸的分类、成因、表现、处理及预防等几个方面,为您全面解析这一话题,帮助您以科学的态度面对这一自然现象。

一、初识黄疸:新生儿成长的“小插曲”

新生儿黄疸,顾名思义,是指新生儿期(出生后28天内)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使皮肤、巩膜(眼白)及黏膜等组织染成黄色的现象。这一过程在大多数新生儿中都会发生,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尤其是早产儿和母乳喂养的婴儿更为常见。

二、黄疸的分类:生理性VS病理性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消退,足月儿一般不超过2周,早产儿可延长至3-4周。这种黄疸程度较轻,宝宝精神状态良好,吃奶、睡眠及体重增长均正常,无需特殊治疗,只需密切观察即可。

2.病理性黄疸

与生理性黄疸相对,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出生后24小时内)、进展快、程度重或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伴有其他症状如精神萎靡、拒奶、发热、大便颜色变浅等。病理性黄疸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溶血、感染、胆道闭锁等,需及时就医诊治。

三、黄疸的成因:胆红素代谢的奥秘

胆红素是红细胞衰老破坏后的产物,正常情况下,它经过肝脏转化后随胆汁排出体外。但在新生儿期,由于红细胞寿命短、破坏多,加之肝脏功能尚未成熟,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有限,加之肠肝循环增加,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从而引发黄疸。

四、黄疸的表现:不仅仅是“黄”那么简单

除了皮肤、巩膜等部位的黄染外,家长还需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食欲、大小便颜色等。病理性黄疸的患儿可能会出现嗜睡、吸吮无力、肌张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大便颜色也可能由金黄色变为浅黄色甚至灰白色,这些都是需要警惕的信号。

五、黄疸的处理:科学应对,不慌不忙

1.生理性黄疸

对于生理性黄疸,主要采取“多吃多拉”的原则,即增加喂养次数,促进胎便排出,有助于胆红素的排出。同时,适当进行日光浴(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也有助于黄疸的消退。

2.病理性黄疸

一旦发现宝宝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病情,采取光疗(蓝光照射)、药物治疗或换血疗法等措施,同时积极寻找并治疗原发病因。

六、黄疸的预防:从孕期到产后的全方位关怀

1.孕期保健

孕妇在孕期应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引起胎儿溶血的因素,如血型不合等。

2.分娩过程

分娩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创伤,减少胎儿头皮血肿的发生,因为头皮血肿可加速红细胞的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

3.产后护理

产后应尽早开奶,按需哺乳,促进乳汁分泌和胎便排出。同时,保持宝宝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因为感染也是导致病理性黄疸的常见原因之一。

七、结语

新生儿黄疸,虽名为“黄”,却不必过于“慌”。通过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处理,我们完全可以帮助宝宝顺利度过这一成长的小插曲。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的是保持冷静,细心观察,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爱与科学的双重呵护下,每一个小生命都能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