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
(一)遗传 。经过进一步对患者亲属的研究发现,小儿热性惊厥这一疾病具有较强的遗传倾向性。据统计数据表明,约有26%-54%的热性惊厥患病儿童其直系或旁系亲属也曾患有此症。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诸多学者运用家系分析法对此类疾病的遗传因素展开了深入探讨,并得出结论,认为此类疾病主要由多基因遗传所致,且具有不完全外显性及表现度等临床特征。
(二)发热 。关于发热与惊厥间是否有确切关联,目前尚未有明确定论。鉴于此症先发高烧,随后出现惊厥,故常被医生视为发热引发的惊厥。其原理主要源于高体温下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及耗氧量、血流量的变化,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等,导致大脑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提高。这种效应在未充分发育的儿童丘脑中产生强烈的电刺激,引发剧烈的电化学反应,进而扩散至脑部边缘及两侧区域,最终表现为惊厥症状。
(三)感染。 热性惊厥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儿童时期,这是感染率最高的年龄段,且通常在早期会出现颅外感染性疾病。尽管热性惊厥的发生与感染有关,但感染并非特异性的原因,而是由发热引起的。事实上,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发热性疾病都可能导致热性惊厥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上呼吸道感染,其次是小儿肺炎、出疹性疾病或者伴随其他肠道感染等。
小儿热性惊厥的治疗
(一)常规治疗。 在紧急情况下需保持镇定,为患儿选择适宜的静谧场所,消除一切可能的刺激源;确保小儿呼吸道畅通,保持头部略微上倾,这样可以防止呕吐物、分泌物误入肺部引发窒息或肺炎症状。如有严重缺氧现象,应给予吸氧处理以缓解低氧对脑部的损害。
(二)控制惊厥 。大多数热性惊厥儿童的症状发作时间短暂,仅需数分钟便能自行停止,无需使用镇定药物。然而,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如发作时间较长或正在发作中,应立即安置于侧卧位以防误食呕吐物,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若患儿状况不稳定,则应静脉缓慢注射安定,剂量为0.25mg/kg至0.5mg/kg,速度为每分钟1mg。如情况紧急,可在20分钟后再次用药,24小时内最多重复2至4次。在惊厥得到控制后,应继续使用抗惊厥药物直至体温恢复正常,因为仍有可能发生第二次及以上的惊厥。苯巴比妥作为主要的维持药物,在患儿惊厥停止后应给予15mg/kg至20mg/kg的负荷剂量,分两次注射,间隔2至4小时,随后给予3mg/(kg·d)的维持剂量,直至高热消退。需要注意的是,安定静脉注射与苯巴比妥负荷给药均存在窒息风险,应预先做好人工呼吸准备。若持续热性惊厥无法缓解,可考虑使用苯巴比妥15mg/kg至20mg/kg负荷剂量于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或氯硝基安定静脉滴注等方法。
(三)预防性治疗。 针对热性惊厥的治疗主要分为两种预防性疗法:第一种是可以长期采用苯巴比妥或丙戊酸钠,或是短期内使用安定栓剂及糖浆。这种疗法在临床上已经有20多年的实践经验了。尽管两种疗法均有助于减少热性惊厥的复发现象,但对降低癫痫发生风险收效甚微。近年来,安定栓剂作为预防热性惊厥的新选择,已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认可。然而,关于安定栓剂的适用人群以及用药剂量仍存在诸多争议。对于首次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的患儿,无需进行预防性治疗,如需使用安定栓剂,建议从小剂量开始。而对于具有多次复发风险的患儿,无论首次发作与否,都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