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管理。建议患者采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富含钾丰富的饮食,重视容量管理,量出为入,维持出入量平衡或适当负平衡,避免导致体液潴留。低钠饮食的技巧是要注意避免隐性钠盐的摄入,如腌制食品、酱菜等,同时要学会阅读食品标签,选择含钠量较少的食品,可以采用无盐番茄汁或糖醋汁等烹调方式来改善口味。
(2)活动管理。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活动频次应每周≥3次,以30-60分钟/次为宜,以有氧运动为主,辅以抗阻运动、牵拉训练、平衡训练等,运动强度以静息心率+20次/分左右,如果出现不能耐受的症状和体征,如心慌、气紧、头晕等不适应停止运动,若停止运动后症状没有缓解应立即就近就医。
(3)情绪管理。心衰患者由于病程迁延,症状反复,往往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甚至是失望等情绪,这时候家属及医务人员应当给予患者理解、关心、鼓励与赞扬,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
(4)烟酒及危险因素的管理。做到戒烟限酒,通过控制体重,控制血糖、血压,饮食调整等来管理我们的高危影响因素。
二、药物治疗
(1)利尿剂。利尿剂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基石,可以有效减轻体液潴留和水肿症状,但需注意监测电解质平衡,避免低钾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
(2)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目标剂量。
(3)RAAS抑制剂,如ACEI/ARB/ARNI类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
(4)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药物的应用,新四联的治疗方案与传统金三角治疗方案相比,可显著降低62%的心血管死亡或心衰再入院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风险,降低50%的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68%的心衰入院风险以及47%的全因死亡风险。
三、心理支持
慢性心力衰竭(CHF)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更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深远的影响,提供心理支持成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及时沟通。医护人员应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和需求,耐心倾听患者的疑虑和担忧,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解释,帮助患者建立对治疗的信心。
(2)提供心理支持。医护人员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患者识别和处理负面情绪。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应对机制,提高他们应对疾病挑战的能力。
(3)鼓励社交活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积极参与社交活动,这有助于减轻孤独感,增强社会支持网络。鼓励患者参加患者支持团体、社区活动或线上社交平台,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和情感,获得同伴支持和理解。
四、综合管理
(1)监测体重和出入量。建议患者每天定时监测体重,有助于评估体液潴留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体液失衡问题。原则上是量出为入,伴有水肿时,宜限制液体1000mL/d,如果尿量较多,水肿消退,不必严格限制液体入量,可摄入1500-2000mL/d,如发现体重增加,如3天增长>2kg,提示有液体潴留,应及时就医。
(2)定期体检。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心脏相关检查,以评估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遵循医嘱。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医嘱,按时服药、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患者应按时服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通过科学的管理策略,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延缓疾病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