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得了红眼病怎么办
2024-02-23 10:49:22
作者:谭绵娟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人民医院
红眼病,又称为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传染病。由于其发病急、传染性强,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红眼病的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和护理措施。

一、红眼病的症状

红眼病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所致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性眼病,其主要症状包括眼睛发红、分泌物增多、眼部疼痛、瘙痒和异物感等。在病情严重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发热和视力模糊等症状。在红眼病的潜伏期,患者可能无明显不适感,因此很容易忽视病情。

二、红眼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红眼病的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以消除病因并缓解症状。根据医生的建议,可以使用妥布霉素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抗生素滴眼液,以及阿昔洛韦滴眼液或口服液等抗病毒药物。在使用药物时,务必遵循医生的指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治疗。

眼部护理 为了减轻眼部不适和促进康复,患者可以进行眼部护理。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将分泌物和细菌冲洗掉。同时,可以使用消炎眼膏或人工泪液来滋润眼部,缓解眼部不适感。

休息与护理 在患病期间,患者应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用眼。尽量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避免眼睛疲劳。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患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物品。

三、红眼病的预防

1. 切断传播途径:红眼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红眼病的关键。避免用脏手揉搓眼睛,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在流行期间,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避免使用公共毛巾和脸盆等物品。为了防止沙尘眯眼,在风沙天气外出时应佩戴墨镜。

2. 增强个人免疫力: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多吃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3. 做好家庭卫生:保持家庭卫生清洁,定期清洗和消毒家庭用品。尤其是毛巾、脸盆等个人卫生用品,要经常更换和清洗。有条件的话,可以使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

4. 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接触红眼病患者,尤其是不要共享毛巾和个人物品。如果必须接触患者,应佩戴手套或使用一次性用品,事后立即洗手消毒。

5. 提高防护意识:提高对红眼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揉眼。在幼儿园或学校等集体场所,发现红眼病患者应及时隔离和治疗,防止疾病的传播。

四、饮食护理

饮食在红眼病的预防和康复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饮食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促进疾病的康复。以下是饮食护理的一些原则:

1. 宜清淡为主:饮食宜清淡为主,避免过于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物质,如稀饭、面条等,以减轻肠胃负担。同时,清淡的饮食也有助于减少眼部刺激和分泌物。

2. 多吃蛋白质及容易消化的物质: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维护眼部组织所必需的营养素。建议食用鱼肉、鸡肉、豆腐等高蛋白食品。同时,选择容易消化的蛋白质来源,以减轻肠胃负担。

3. 及时补充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A和维生素E等对眼睛健康非常重要。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如柑橘类水果、胡萝卜、菠菜等。同时,注意补充含有维生素A和D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

4.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眼部组织,加重症状。应避免食用葱、韭菜、大蒜、辣椒、羊肉、狗肉以及芥末等食物。同时,减少食用烧烤、油炸等食物的频率。

5. 忌烟酒:烟草中的尼古丁成分对眼部组织有害,会加重红眼病的症状。应戒烟并避免接触二手烟。此外,酒精会刺激眼部组织并加重症状,应避免饮酒或含酒精的饮料和食物。

6. 控制盐分摄入:盐分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水分滞留,不利于眼部肿胀和充血的消退。因此,在患病期间应控制盐分的摄入量,避免食用高盐食品如腌制品、咸鱼等。

7. 多喝水:为了保持身体充足的水分供应,患者应该多喝水或清淡的汤水。同时,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结语  

总之,红眼病是一种常见的眼部传染病,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感染红眼病后,患者应及早接受治疗,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促进康复。通过积极的预防和护理,可以有效地减少红眼病的传播和感染。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