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自愈有概率,针灸干预效果好
2023-10-20 19:40:15
作者:韦柳庄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面瘫也被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于常见性病症。从中医角度上来看,该疾病的发作与过度疲劳、正气不足有关,上述问题造成了经脉络空虚,患者受风寒与风热影响,引发面部经络气滞血瘀,肌肉的约束力下降,进而出现面瘫。那么你知道中医是如何治疗面瘫的吗?
面瘫临床表现
该疾病具有突然发病的特征,一般多发作于夜间,患者会感受到一侧面部松弛、观察发现嘴眼歪斜,在咀嚼食物时受到限制,此外,患者还会伴随不同程度的耳后、耳下以及面部疼痛,听觉和味觉都会受到影响,部分患者会不自控的流口水。观察患者具体表现,可以发现患者额纹变浅甚至消失,眼睑不发完全闭合,侧面肌肉痉挛等病症。
面瘫的中医辨证治疗
1.面瘫类型与具体病症
从总体上来看,面瘫可分为风寒型和风热型以及正虚型三种类型。其中风寒型与风热型面瘫为初期发展病症,主要发病原因为风寒和风热,而正虚型面瘫则需要消耗较长的治疗时间,且患者多伴有面色发白和头晕疲惫等病症表现。
风寒型面瘫观察发现患者口角歪斜且眼睛不完全闭合,额纹消失,观察患者舌部发现舌苔变薄且颜色较淡,把脉发现脉浮、紧;风热型面瘫观察与风寒型基本相似,但观察患者舌部发现舌苔呈黄色并舌部发红,把脉时脉象为浮、数;正需型面瘫患者的舌苔发白,且舌部淡红,脉象虚弱无力。
2.辩证针灸
中医学对面瘫的治疗主要以祛风通络和疏调经筋为主。针灸时在患者脸颊局部以及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腧穴为主穴位进行针刺,并辅助针刺患者阳白穴、四白穴、太阳穴、迎香穴、地仓穴、颊车穴、牵正穴、颧髎穴、翳风穴以及合谷穴进行针刺。此外,风寒型面瘫患者除上述穴位外,还需对风池穴进行针刺;伴有风热型面瘫的患者,针刺曲池穴;若患者表现为抬眉困难,应对其攒竹穴、鱼腰穴进行针刺;眼睑无法完全闭合患者应针刺晴明穴;面瘫后出现鼻唇沟变浅的患者,针刺迎香穴;人中沟歪斜患者针刺水沟穴。在中医针灸中面部腧穴对于局部经络调节有较强的作用,能够起到活血通络的需要。合谷穴以及昆仑雪属于循经远端穴位,急性期采取泻法,能够有效祛除阳明、太阳筋经等位置的邪气,进而起到祛风通络的效果。对于恢复期阶段的患者,加足三里用补法,能够发挥补气益血与滋养筋脉的效果。
3.不同时期针灸方法
早期面瘫患者进行针灸时,在面颊位置应遵循浅刺、透刺、轻刺、平补平泻,其他位置的腧穴可通过泻法和加灸法进行针刺。
恢复期面瘫患者针灸时,可联合灸法进行针灸使用皮肤针叩刺阳白穴、颧髎穴、颊车穴以及地仓穴等穴位,直至患者面部局部潮红为主。也可以使用电针取患者的地仓穴、阳白穴、颊车穴以及合谷穴等穴位,在针刺得气后使用电针进行针灸,此时以面部微微颤动为主。
急性阶段患者选择合谷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等穴位进行针刺。
注意事项
面瘫、面瘫后遗症、面部肌肉痉挛以及三叉神经痛等治疗,采取针灸治疗有较好的价值。急性发展阶段的面瘫患者表现为神经组织缺血状态,患者面临水肿情况,因此不能局部深刺,否则会造成面部神经严重受损。针对面瘫患者针灸时,一般选择远部取穴的方式进行针灸,对手足阳明经气进行调整,起到上行下治的目的。针对恢复阶段的患者,辩证进行选穴针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保证了患者恢复质量。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面部的防寒保暖,如有必要可以在出门时佩戴口罩。值得注意的是,患有面瘫后,患者的眼睑无法完全闭合,很容易造成灰尘侵袭,因此需要每日点2~3次的眼药水,以免发生感染,若该疾病治愈不够及时,很可能伴随后遗症。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面瘫的效果较好,现阶段已经成为了面瘫治疗最可靠的治疗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面瘫不仅有针灸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中药贴敷与拔罐治疗、介入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这些治疗方法都是中医医药库中的瑰宝。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