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护理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理念与治疗方法。考古学家发现在原始时期已经出现不同功能的砭石,认为原始人已经能够通过石器医疗工具来热蕴,从而减轻部分症状,说明原始的灸法已经被发现。《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记录了针刺、灸法、推拿、刮痧等中医护理技术;之后陆续出现了《金匮要略》《五十二病方》等中医著作,为中医护理提供有效支持。在晋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总结性的中医著作,例如《肘后备急方》《千金方》等医书中记录了许多民间中医护理方法。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记录了用葱管导尿的方法,这一方法要比法国人提出的橡皮管导尿法早了一千多年,充分彰显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宋代医学者对之前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完善,例如《妇人良方大全》中就对胎教、妊娠、坐月子、难产、产后康复进行系统的论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明清时期随着西方医学技术传入中国,对中医护理也造成一定的冲击,提出了许多新的护理技术,例如《痧症指微》中指出刮痧法可用于治疗斜肩,并且手法以及刮痧工具都在不断完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医护理技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
2.临床常见的中医护理技术
①辨证施护:辨证施护主要是利用收集到的患者资料,对患者的证候进行判断,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辨证施护包括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两方面内容。同病异护就是指对于同一疾病的患者,在不同时期需要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如肾病患者出现发热、畏寒、水肿等症状时,需要采取宣肺发汗、利尿解毒的护理方法;若患者的水肿消退,但仍旧存在腰酸、畏寒、四肢发冷等症状时,需要采取温补肾阳的护理措施。而异病同护则是指许多疾病在初期会发生相同的症状,例如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相近,因此在初期可以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核心,可以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
②情志护理: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调节患者的情志,达到调理腑脏功能,促进疾病康复的效果。中医认为七情致伤,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都导致腑脏气血不畅,从而影响腑脏功能。例如脑出血多与情绪波动有关,大喜大悲会导致血压升高,促使脑出血发生。因此中医护理认为可以通过调理患者的情志,从而改善患者的腑脏功能,有助于稳定病情。五音疗法是中医情志护理的常用方法,其认为五音入五脏,因此可以根据患者的情绪状况选择不同的音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保持情绪稳定。
③饮食护理:中医认为食药同源,食物具有温热寒凉的特性,因此可以影响机体的气血阴阳。例如食物的酸甜苦辣咸对应五脏,因此可以影响腑脏功能。中医饮食护理强调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饮食方案,例如寒虚体质的患者,需要多吃温补食材,例如羊肉、鲫鱼、茄子等食物;而对于热性病如发热、化脓性疾病患者,则可以多吃清淡的食物。如果患者不注重饮食管理,很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
④运动护理:中医认为适当运动对于维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发生有着重要作用。传统运动项目如五禽戏、太极拳可以通过规律的呼吸以及肢体动作,能够达到疏利关节、调和气血、提高身体抵抗力的作用。
结束语
中医护理技术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根据中医阴阳、五行、腑脏、经络等学说,结合辨证施护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护理,帮助患者调理气血阴阳,促进疾病康复。中医护理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惠的优点,在临床护理中获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