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分人群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如上学、搬家、结婚、升职、退休等,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出现情绪压抑、烦躁、整天闷闷不乐、身体不适等症状,甚至还会长期存在以上症状,这就属于“适应障碍”。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人在假期结束前后以及新学期开始前后都有比较常见的情绪问题,且这种情绪会持续一段时间,由于很多患者对“适应障碍”的了解不足,导致该疾病经常被忽略。那么,您对适应障碍有多少了解呢?下面就请您跟随我的脚步,共同探究吧!
什么是适应障碍?有哪些具体表现?
适应障碍是由于显著的生活变化或者是环境改变而引起,短期、轻微的烦恼状况和情绪失常,通常会伴随一些行为的改变,但是不会表现出任何的精神症状。
适应障碍在临床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失眠或身体不舒服等。患者会觉得自己不能处理现在的生活,因此影响他们的社交和工作。不同年龄段适应障碍患者的具体表现如下:
1.成年患者:情绪症状较显著,主要是以抑郁为主要特征。常见的临床特征包括:情感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自责、绝望或无助,同时还会有睡眠紊乱、胃口改变、体重下降,有时甚至还会出现激越行为。部分患者还会表现为焦虑、担忧、心慌、恐惧、神经过敏、呼吸急促与呼吸困难等。
2.青少年:品行障碍是最常见的表现,包括逃学、偷窃、打架、撒谎等。
3.儿童:有尿床、吸吮手指等退化性行为,无原因的身体不适等症状。
为什么会患上适应障碍?
1.重大的生活事件:重病、转学、离婚、失业、退休等生活事件。
2.个人的心理素质:易受伤害的人群在面对轻微压力时,其社会适应性普遍较差,就算是遇到轻微的应激事件,也会表现出较强的适应障碍。
3.个体的性格特征:同样的压力与应激事件,发生在不同性格特征的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胆小、意志薄弱、警惕性高等性格特征的人群,在面对压力时的应对能力相对较差,从而易诱发适应障碍。
4.心理疾病影响:患有其他心理疾病或在幼年时曾遭受严重精神紧张的人群,其发生适应障碍的可能性较高。
调节适应障碍的方法有哪些?
1.鼓励法:针对适应障碍患者,其家属与朋友应在日常生活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使其慢慢地对周围环境产生信任,从而避免出现适应障碍的症状。
2.心理疏导:适应障碍属于个体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过度应答,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学业。对于该疾病最好的调理方法便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帮助患者了解并掌握该疾病的心理内涵。缓解或降低可能存在的应激来源,缓解患者症状,提高应对与处理技巧,提升患者应变与控制压力的能力。
3.森田治疗法:该疗法的核心是让患者逐渐适应日常生活中许多令人反感的事情,从而逐渐恢复到正常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该疗法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的锻炼,不要自行运用,避免不良影响。
4.自我调理:该疗法能帮助患者增强信心,克服紧张情绪,且自助手册和网上自助帮助也很有用。患者应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确保足够的休息时间,多参与一些有意思的运动,如定期写日志、放松肌肉、呼吸运动与冥想等。
5.药物治疗:在临床中治疗适应障碍首选一般不是药物治疗,但对于一些特殊的病症,比如焦虑、抑郁、失眠等,会导致患者的主观疼痛和社会功能受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一些对症的药物进行治疗,尽量使用小剂量短疗程。应用曲唑酮50~150mg/d,能有效改善睡眠、焦虑和抑郁情绪。如果患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抑郁症状,可以遵医嘱选择使用SSRI进行治疗。
小结
适应障碍是我们成熟路上的“缓冲器”,属于自我保护机制。当出现适应障碍症状时,不必过度担心,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治疗该疾病,并在日常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