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慢性盆腔炎如何选择中药方剂
2024-07-05 10:22:50
作者:李小娇
作者单位:济南市历城区唐王卫生院

慢性盆腔炎在选择中药方剂治疗时,所以需要结合患者病情、体质以及辨证治疗原则,以下将为大家分析慢性盆腔炎如何选择中药方剂。

慢性盆腔炎的诱因

慢性盆腔炎诱因包括多种多样,但是这些因素却很容易被忽略,对女性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下面将对这些诱因进行详细阐述。

1.病原体入侵:病原体包括支原体、衣原体以及大肠埃希菌等细菌,当这些细菌侵入到盆腔后就会对盆腔内部平衡状态造成破坏,导致炎症反应持续发生,进而诱发慢性盆腔炎。所以女性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卫生,增强身体免疫力,抵抗病原体入侵。

2.生产或流产后的感染也是导致慢性盆腔炎的主要诱因。在分娩以及流产后女性身体会处于虚弱状态,宫颈口会流出残余的血液,若此时过早进行性生活或胎膜残留导致病原体入侵,进而造成盆腔内感染。所以女性产后或流产后需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太早进行性生活,减少感染风险。

3.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也是导致慢性盆腔炎的常见原因。例如刮宫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等手术过程,若操作不规范或是消毒不严格则会导致病原体侵入宫腔并导致感染。所以女性接受这些手术后需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保证手术操作安全。

4.性生活因素也是导致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因素。若性生活过早或多个性伴侣、性交过于频繁等都会加大慢性盆腔炎风险。这主要由于频繁性生活导致阴道菌群失衡,加大病原体感染机会,所以女性需要保持健康性生活习惯,避免过早开始性生活,控制性生活频率。

5.免疫因素也是导致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女性自然防御功能受到破坏或身体免疫功能降低时,身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进而导致感染。

6.卫生问题也是诱发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因素。若经期不注意卫生和防护,如使用不洁卫生巾、经期性生活等,就会导致病原体侵袭体内并诱发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选择中药治疗的优势

1.标本兼治: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重视整体调理,通过调整身体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进而达到标本兼治目的。和单纯使用抗生素相比之下中药治疗更不容易产生耐药性,且相对安全,对身体副作用较小。

2.个性化治疗: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时,医生会结合患者具体症状、体质以及病因等因素进行个性化治疗,通过对患者辩证治疗,选择针对性的中药方剂,进而改善患者症状。

3.综合调理: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不仅重视盆腔炎本身,同时还会综合考虑患者全身症状,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以及活血化瘀等方法,进而改善患者身体整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4.副作用低:和西药治疗方式相比之下中药的副作用较低,且多数中药成分天然对身体损失较小,所以更适合长期调理。

5.预防复发: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可以调整机体内环境,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疾病复发率,通过持续调理,患者能够更好的控制病情发作,避免病情复发。

慢性盆腔炎如何选择中药方剂

慢性盆腔炎作为常见妇科疾病,在选择中药方剂治疗时要结合患者具体病情以及体质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型:患者伴随下腹胀痛、刺痛、月经不规律,经血颜色暗红且有血块。治疗时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选择疏气定痛汤,该包含制香附、川楝子、延胡索、五灵脂等药材,从而调和气血,缓解疼痛。

2.寒湿凝结型:患者伴有下腹部冷痛,喜温喜按,白带量较多且清稀。治疗时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主,故而可以选择暖宫定痛汤,该方剂中包含橘核、荔枝核以及小茴香等药材,这些药材都感下腹部冷痛,喜温喜按,白带量多且清稀。治疗宜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主。可以选择暖宫定痛汤,该方包含橘核、荔枝核、小茴香等药材,具有暖宫散寒、行气活血的功效。

3.肝郁脾虚型:患者会感觉到胸胁胀满、情绪不稳定,同时还伴有食欲不振等情况,治疗时需要以养血疏肝、健脾利湿等为主,也可以选择当归芍药散,该方剂中包含当归、芍药以及茯苓等药材,从而调和肝脾功能,缓解症状。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慢性盆腔炎虽然具有一定疗效,但并非所有患者适合使用中药,对于病情严重患者或存在其他并发症患者则需要结合西医进行治疗,所以在选择治疗方式时患者需要考虑医生建议,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