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心房颤动,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2024-07-05 15:19:30
作者:董占丽
作者单位:武侯区第三人民医院

在心脏跳动的交响乐中,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如同不和谐的音符,扰乱了心脏正常的节律。房颤,这一复杂的心律失常现象,不仅代表着心房电活动的异常与不规则,更是心脏功能受损的预警信号。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房颤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从病因探索到治疗策略的优化,每一步进展都凝聚着医学界的智慧与努力。

心房颤动的定义与分类

心房颤动是指心房电活动的异常和不规则,导致心房肌纤维的收缩失去协调性和规律性。这种心律失常的特点是心房率极快,通常超过350次/分钟,而心室率则因房室传导阻滞而不规则。房颤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可自行终止,而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则需要通过药物或手术等手段进行治疗。

心房颤动的病因

1.器质性心脏病。器质性心脏病是房颤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这些疾病导致心房结构改变,心房肌纤维的收缩功能受损,从而容易发生房颤。

2.非器质性心脏病。除了器质性心脏病外,一些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导致房颤,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肺源性心脏病等。此外,高龄、遗传因素、酗酒和药物滥用等也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3.预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患者的心房肌纤维传导异常,易发生折返激动,从而诱发房颤。这种房颤通常表现为阵发性房颤,且病情较为严重。

心房颤动的症状与诊断

1.症状:房颤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轻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重者则可能出现心悸、气短、头晕、胸闷等症状。此外,房颤患者还可能出现心率加快、心率不规则等体征。当房颤持续时间较长时,还可能引起心力衰竭、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2.诊断:房颤的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ECG)检查结果。ECG可显示心房颤动的典型波形特征,如P波消失、代之以快速而不规则的f波等。此外,动态心电图(Holter)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也有助于房颤的诊断和评估病情。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转复窦性心律药物、控制心室率药物和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药物等。转复窦性心律药物主要用于新发房颤和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控制心室率药物则主要用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的治疗。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药物主要用于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2.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电转复(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等。电转复适用于紧急情况或药物无效的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则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则是一种彻底根治房颤的方法,但手术风险较大,适用于病情严重或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

心房颤动的预防与自我管理

1.预防。心房颤动的预防关键在于积极控制其潜在的风险因素。要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限酒、均衡饮食以及适量运动,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其次,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和控制,减少因疾病导致心房结构改变和心房颤动的风险。此外,避免长期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保持心理健康同样重要。通过综合防控,可以有效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病率。

2.自我管理。对于已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来说,自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以控制病情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要密切监测自己的心率和血压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就医处理。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关键,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以减轻心脏负担并改善病情。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心房颤动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通过深入了解其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房颤治疗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