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急诊中毒?
急诊中毒就是有毒物质在短时间内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或消化道等途径大量进入人体,导致机体受损和器官功能障碍。这些有毒物质可能是工业化学品、农药、动物毒素、有毒植物、食物中的有害物质,甚至是过量使用的药物。中毒的发作往往迅速,症状严重,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危及生命。
二、中毒后的第一反应:立即采取行动
1. 迅速识别毒源:了解中毒者是否接触过可疑物质,比如家中是否有毒药、农药、不明食物等。这有助于后续采取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2. 立即脱离毒源:将中毒者迅速带离中毒现场,比如从充满有毒气体的房间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或者脱去被污染的衣物。
3. 紧急呼叫救援: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告知医生中毒者的症状和可能的毒物种类,以便医院提前做好救治准备。
三、急诊中毒的急救护理技巧
1. 清除体表毒物
(1)皮肤接触中毒: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皮肤、毛发和指甲缝,特别是接触部位要反复冲洗。如果毒物是碱性的,可用醋酸或稀盐酸冲洗;如果是酸性的,可用小苏打水或肥皂水冲洗。注意,敌百虫中毒时忌用碱性溶液冲洗。
(2)眼内溅入毒物: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眼睛,至少15分钟。如果是酸性毒物,可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碱性毒物则可用3%的硼酸溶液冲洗。冲洗后,可点一些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
2. 清除体内毒物
(1)口服中毒:对于神志清醒的中毒者,可以采取催吐的方法。让中毒者饮用温水300~500毫升,然后用手指或压舌板刺激舌根或咽后壁诱发呕吐,反复进行直到胃内容物完全呕出。
(2)洗胃:如果中毒者刚服下毒物不久(一般6小时内最有效),且神志清醒,应尽快送医洗胃。洗胃时,医生会根据毒物种类选择合适的洗胃液,如洗胃机灌入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洗出液清亮。强酸强碱中毒者禁忌洗胃,可给予牛奶、蛋清等保护胃黏膜。
(3)导泻和灌肠:洗胃后,医生可能会使用导泻剂(如硫酸镁)帮助清除肠道内的残留毒物。对于腐蚀性毒物中毒,可灌入牛奶、稠米汤等保护胃肠黏膜,延缓毒物吸收。
3. 促进毒物排泄
(1)利尿排毒:大多数毒物可以通过肾脏排泄,因此大量饮水、喝茶水或口服利尿剂可以促进毒物排出。
(2)碱化尿液:某些毒物在碱性尿液中溶解度增加,更容易排出。医生可能会使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碱化尿液,加速弱酸性化合物的排出。
4. 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吸入性中毒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吸氧或人工呼吸。
(2)维持生命体征:密切观察中毒者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脉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呼吸循环功能。
(3)保护重要脏器:中毒可能导致肝肾功能受损,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这些重要脏器,如给予保肝药、利尿剂等。
(4)防治并发症:中毒后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感染、褥疮等,需要加强基础护理,预防感染。
四、不同类型中毒的特别注意事项
1. 一氧化碳中毒:除了迅速脱离中毒环境外,高压氧治疗对于一氧化碳中毒效果显著,可加速碳氧血红蛋白解离,促进一氧化碳排出。
2. 蛇咬伤中毒:被蛇咬伤后,应迅速绑扎伤口近心端,减缓毒液吸收,并尽快送医。在送医途中,可用冷水冲洗伤口,但避免用嘴吸毒,以防二次中毒。
3. 农药中毒:农药中毒者需彻底清洗皮肤和被污染的衣物,同时注意观察呼吸变化,因为某些农药中毒后不宜吸氧。
4. 药物过量中毒:药物过量中毒者需根据药物性质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使用特效解毒剂或进行血液透析等。
总之,急诊中毒护理是一项复杂而紧急的工作,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掌握基本的急救护理知识。一旦遇到中毒情况,要迅速识别毒源、脱离毒源、采取急救措施,并尽快送医治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毒带来的危害,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