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病原体主要包括柯萨奇病毒A型(Coxsackievirus A)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这些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广泛的宿主范围。它们通过口咽或肠道侵入人体,引发局部黏膜细胞的感染和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咽峡部位的疱疹形成。
疱疹性咽峡炎其症状多样,且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该病症的典型临床表现以急性发热和咽痛为首发症状,通常起病急骤,给患儿带来较大的不适。发热多为中低热,但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极少数患儿甚至可能因高热而引发惊厥。咽痛作为主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进食和吞咽过程。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是其特征性表现,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这些部位的黏膜上可出现散在的灰白色小疱疹,周围伴有红晕。这些疱疹起初直径约2~4毫米,数目不一,随着病情的发展,1至2天后疱疹会破溃,形成小溃疡。溃疡的形成进一步加剧了患儿的咽痛和口痛,导致吞咽困难,尤其在小婴儿中,这种疼痛可严重影响其进食,表现为拒奶、哭吵和流涎。
此外,疱疹性咽峡炎的病程一般较短,潜伏期大约为3至5天,整个病程大约持续4至6天。大多数患儿的预后良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自愈。然而,也有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中耳炎、支气管炎等,需要家长和医生密切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均为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早期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但手足口多数后期可在掌心、足底、臀部及膝部出现红色皮疹或疱疹。
二、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
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是诊断过程中的第一步,包括症状识别和体征检查。
症状识别是通过对患者主诉的详细询问来完成的。医生会询问年长患儿近期是否有发热、咽痛、口痛,小婴儿是否拒奶、哭吵、流涎等临床表现。近期是否和周围患有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体征检查是医生通过物理检查来观察患者咽喉部的异常情况。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儿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灰白色疱疹或溃疡有助于判断患儿是否得了疱疹性咽峡炎。这些体征有助于医生临床考虑患儿近期是否感染了肠道病毒 。
实验室检查是确诊疱疹性咽峡炎的关键步骤,实验室检查可采集患儿临床标本包括咽拭子、粪便、血液等,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做出病原学确诊:(1)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查阳性;(2)分离出肠道病毒;(3)急性期血清肠道病毒IgM抗体阳性;(4)恢复期血清相关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血清学检测是通过分析患者的血液样本来检测针对肠道病毒的抗体水平。这种方法可以区分患者是初次感染还是复发感染,因为初次感染和复发感染时的抗体水平会有所不同。此外,血清学检测还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从而为治疗提供参考。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还会采用其他辅助检查方法,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PCR检测可以快速、灵敏地检测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在某些情况下,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可能与其他咽喉部疾病相似,如手足口、疱疹性口炎、溃疡性口腔炎等,因此需要医生仔细鉴别诊断,避免误诊。
三、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主要分为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和预防措施三个方面。对症治疗旨在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抗病毒治疗则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以减少病毒复制和传播;预防措施则着眼于降低再次感染的风险。
在对症治疗方面,解热镇痛是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首要措施。由于患者常伴有发热和喉咙痛,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适当的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以及如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蒲地蓝、蓝芩等中成药类解热镇痛药。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体温,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缓解喉咙痛也是对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可能会推荐具有局部修复能力的康复新溶液涂抹溃疡或者含漱。或者开喉剑、西瓜霜等喷雾剂局部抗炎修复溃疡面,以减轻咽部的疼痛和不适。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多喝温水、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来减轻喉咙痛。
抗病毒治疗是针对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处理策略,由于肠道病毒属于RNA病毒,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侧重于对症处理,不推荐使用针对DNA病毒的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在患者出现细菌感染迹象时,可考虑使用抗菌药物。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应用。然而,鉴于利巴韦林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专家共识并不推荐将其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近年来,α干扰素喷雾或雾化治疗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中被推荐使用。干扰素作为一种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肠道病毒,有效抑制并清除细胞内的病毒。在进行清热解毒和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干扰素喷雾,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并缩短病程。治疗通常持续5天,若患者提前痊愈,则无需继续给药。这种治疗方法为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抗病毒策略。
四、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和日常护理是控制疾病传播和减轻症状的关键措施。预防措施主要着眼于增强个体的免疫力和避免接触感染源,而日常护理则侧重于口腔卫生和饮食调整。
增强免疫力是预防疱疹性咽峡炎的基础。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和减压,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感染的风险。维生素C和锌等营养素对免疫系统尤为重要,可以通过食物或补充剂摄入。
避免接触感染者是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的有效手段。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应避免与健康人密切接触,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在高发季节,应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有可能,应戴口罩以降低感染风险。患者还应遵循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如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
日常护理中的口腔卫生对于疱疹性咽峡炎患者至关重要。保持口腔清洁可以减少病毒在口腔内的滋生,降低继发感染的风险。患者应使用温和的漱口水,避免使用可能刺激溃疡的含酒精漱口水。刷牙时也应使用软毛牙刷,轻柔地清洁牙齿和牙龈。
饮食调整同样是日常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在症状发作期间应避免辛辣、酸性或过硬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刺激咽喉部位,加重疼痛。建议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煮熟的蔬菜和水果等。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也很重要,可以选择温水、淡茶或非碳酸饮料。
除了上述措施外,患者还应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洗手,特别是在准备食物、进餐和使用洗手间后。使用个人餐具和毛巾,避免与他人共享,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总之,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与日常护理是一个全面的过程,涵盖了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感染者、保持口腔卫生和饮食调整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减轻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